鬼穀子摩篇
故曰:“辭言5、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整天言,不失其類,故事穩定。整天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鬼穀子內楗
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到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衡量輕重,乃為之度數,賢人因此為之慮。其不中衡量度數,賢人因此自為之慮。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納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闔者,六合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非至聖達奧,不能禦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厚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是非遠近孰不知,乃能夠進,乃能夠退,乃能夠縱,乃能夠橫。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賢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成。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賢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善也,而民安之,不知其以是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以是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以是服,不知以是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鬼穀子》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高貴,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成。能夠說人,能夠說家,能夠說國,能夠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隨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六合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流派”。
由夫品德仁義,禮樂忠信戰略,先取詩書,混說損益,群情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建功建德,治名入財產,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內得意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