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子摩篇
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基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是以,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行動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例。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安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彆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騰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謀慮□□必出於此。乃寶貴、乃可賤、乃可重、乃可輕、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敗,其數一也。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非揣情,藏匿無所索之。此謀之本也,而說之法也。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難為。故曰“揣情最難守司”。言必時其謀慮,故觀蜎飛爬動,無不有短長,能夠鬨事情。肇事看,幾之勢也。此揣情飾言成文章,而後論之。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分歧也。就而不消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分歧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用之於人,則量智慧、權材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鉗和之,以意宜之,此飛鉗之綴也。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賢人以是獨用者,世人皆有之;然無勝利者,其用之非也。
見其謀事,知其誌意。事有分歧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分歧者,賢人不為謀也。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品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賄,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鬼穀子權篇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賢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戰略,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戰略不兩忠,必有反忤;反因而,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很多強弱輕重之稱;揣情不審,不知藏匿竄改之動靜。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稱貨財有無,料群眾多少、饒乏,不足不敷多少?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群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來賓之知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候之親孰用、孰不消?百姓之心去就竄改,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謂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