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謀莫難於周到,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賢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到;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高山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呼應,於事誓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呼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由夫品德仁義,禮樂忠信戰略,先取詩書,混說損益,群情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建功建德,治名入財產,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窹,楗而反之。內得意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竄改,休咎大命係焉。口者,心之流派也;心者,神之主也。誌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流派出入,故關之以捭闔,製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謀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繁華、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對勁、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滅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得誌、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日“終”,言惡以終其謀。
君臣高低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消,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群眾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情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以鉗求之。
鬼穀子權篇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
《鬼穀子》
凡度權量能,以是征遠來近。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之計,彆是非之語,見表裡之辭,知有無之術;決安危之計,訂婚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鉗之辭,飛而鉗之。鉤鉗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成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積財賄、琦瑋、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服侍見澗而鉗之,其事用抵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擺佈,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入,策而無描述,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賢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戰略,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戰略不兩忠,必有反忤;反因而,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其術也,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飛箝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