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進軍中原,牛皋受命打擊京西一帶,所向披靡,直抵黃河沿岸。牛皋平生經曆了浩繁戰役,並屢立軍功。
紹興五年(1135年),牛皋隨嶽飛征討楊麼。楊麼兵敗,投水他殺得逞,被牛皋擒獲。
2)故鄉抗金
牛皋(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出身農夫家庭,初為射士,簡練武功,善於騎射。南宋初年堆積群眾抗金。紹興三年(1133年),插手嶽家軍、長勝軍。牛皋利用雙鐧,乃金所製。後隸歸嶽飛,為其推許,對金作戰中屢立軍功。曾插手彈壓楊幺叛逆。嶽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媾和,被秦檜害死。
2)其他資訊
牛皋身後,其骸骨埋在杭州西湖棲霞嶺劍門關紫雲洞口,與嶽飛墓遙遙相望。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為"宋輔文侯牛皋之墓"。出於景仰牛皋的英名,近千年來,來他宅兆前記念拜祭的人絡繹不斷。
紹興四年(1134年),偽齊大將李成勾搭金兵入侵,攻破襄陽六郡,偽齊將王嵩占有隨州,嶽飛派牛皋出戰,牛皋用不到3天的時候攻陷隨州,活捉王嵩,俘敵5000人,光複襄陽。金兵攻打淮西,嶽飛令牛皋先渡江迎敵。偽齊派馬隊5000人打擊廬州(今安徽合肥),牛皋出陣,敵軍不戰而潰。牛皋乘勝追擊30餘裡,殺死敵軍大半,斬其副都統等大將,聲望遠揚。
活捉耶律馬五的將領便是牛皋,當時43歲。此次戰役不但殺死了多量仇敵,還緝獲了豐富的戰利品。戰役結束後,牛皋就在宋村親身審判戰俘。
12)藝術形象、文學形象
《宋史》:"張憲等五人皆嶽飛部將,為敵所畏,亦一時之傑也;然或以戰冇,或以憤卒,而憲以不證飛獄冤死,悲夫!"
兩次抗金大獲全勝,牛皋申明遠播,金軍對他更是害怕三分。同時,這兩次戰役為他今後的抗金奇蹟打下了很好的根本,讓他從故鄉走向了天下。
墓碑上刻"宋輔文侯牛皋墓記",墓後及二側有半圓形回龍牆,其右邊立清光緒元年秋八月《重修輔文侯牛公墓記》碑。墓火線又有長13.7米、寬3米的墓道,中立一高4米的石牌坊,坊柱上鐫明徐渭撰"將軍時令高千古,震世英風伴鄂王"春聯。全部墳場修竹掩映,古樸持重,與嶽墳遙遙相望。
河南門神人物中有牛皋的形象,利用兵器為雙鞭,寄意福大命大。
光賣柴火彷彿很難滿足家庭的平常開支,這時牛皋想到了闡揚本身的射獵技藝。牛皋從小就喜好彈弓、射箭之類,跟著不竭練習,他的射獵技藝有了很大長進,幾近是百發百中,箭無虛發。石碑溝村林豐鳥多,這給了牛皋充分發揮射藝的機遇。每次進城賣柴,牛皋都要捎帶一些野兔、野雞等獵物,如許餬口倒也還不愁。更首要的是,在日複一日的艱苦苦作中,牛皋不但練就了強健的身材,同時還將射獵技藝也闡揚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無形中為他今後的抗金鬥爭做了一些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