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1129),隨軍南撤建康(今南京),附屬江淮宣撫使杜充,任右軍統製。隨都統製陳淬在馬家渡(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隔絕金將完顏宗弼軍渡江,因諸軍皆潰,孤軍難敵,力戰後退屯蔣山(今南京紫金山),整飭所部,招收散兵遊勇,自成一軍,轉戰廣德(今屬安徽)、宜興(今屬江蘇)等地,多次得勝。
建炎三年(1129年)仲春金軍奔襲揚州,宋高宗倉促出逃,經鎮江府到杭州。玄月金兵渡江南侵,趙構又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後又逃至明州(今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流落海上,直到建炎四年夏,金軍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光臨安府。
二年,北宋亡,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嶽飛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高宗趙構北渡親征,規複中原,被撤職。轉投河北招安使張所,任中軍統領,隨都統製王彥北渡黃河,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
五年,授鎮寧、崇信軍節度使,神武後軍都統製,受命彈壓洞庭湖地區楊麼叛逆兵。
十仲春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罪名被殛斃。孝宗時追諡“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嶽飛精韜略,善運籌,博采眾謀,連合公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批示機靈矯捷,不拘常法,誇大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正視選將,信賞明罰,珍惜士卒。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宋史·嶽飛傳》)著稱。常能以少勝眾。金軍歎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8、紹興和議
1130年(建炎四年)進駐宜興。
宋高宗、秦檜強令嶽飛班師後,為了掃清向金人媾和的停滯,前後消弭了嶽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然後向金乞和。而這時金兀朮攻打淮西又連敗於宋軍,終究使他熟諳到對宋戰役已不成能用武力取勝,也表示情願與南宋媾和,因而兩邊開端了嚴峻的和議活動。宋高宗和秦檜見和議可成,像嶽飛如許的良將不但不再需求,另有礙於投降活動,加上金兀朮驚駭嶽飛反對和議,也派人授意秦檜害死嶽飛。因此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嶽飛父子及部將張憲拘繫入獄。而後宋金兩邊終究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並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劃歸金朝。這個和議因是在紹興年間簽訂,故被稱作“紹興和議”。紹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夥同王氏、萬俟卨和張俊抓緊了毒害嶽飛的活動。紹興十一年十仲春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終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父子及張憲殛斃,當時嶽飛年僅39歲、嶽雲年僅23歲,嶽飛臨刑前在獄案上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表示了對投降派的最後抗議。
1103年2月15日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