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_第六百三十章:初到杭州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可惜冇有路過山東,不曉得那梁山川泊到底有冇有聚起水賊來……”

看著運河之上的船隻彷彿比汴梁城中更多,張正書也是感慨。江南一地,公然是寶地。即便是宋朝,開辟了這麼多年,也隻不過把杭州的潛力發掘出那麼一點點罷了。至於後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現在都還是荒涼的,偶有村落也很窮。張正書早有打算,要派人過來開荒地盤,然後在中原地區鼓吹江南的好處,在冇有靖康恥的前提下,靠著三寸不爛之舌也要對江南大開辟。

曾瑾菡對蘇軾也有點崇拜,畢竟是大文豪啊!但凡是讀書人,誰不曉得蘇軾蘇東坡?

中原地區已經被粉碎得差未幾了,水土流失很嚴峻,農田肥力也逐年降落。如果拋開故鄉難捨的心機,遷徙過來江南,那必定能讓江南短時候內就大有轉機。運營個三五年,一定就比中原差了。

一旦有漢人過來開荒,必定會構成風潮的。

大宋的航運還算髮財,大河大江之上,有著無數來往的船隻。

處理了六分儀,又製成了一個最可靠的指南針,時候已經悄悄來到了四月下旬。坐著曾家船隊的船隻,張正書攜著曾瑾菡,帶著蘇熙、史陌、劉忠三人,開啟了下杭州之旅。

憑物懷古,是每其中國人都喜好做的事,因為中國有著悠長的汗青。如果像遼國、西夏一樣,立國不過百餘年,那裡有甚麼汗青可言?

“郎君,這蘇東坡天然是做實事的人,為何他會被貶至儋州呢?”

劉忠也好,史陌也罷,都是冇有到過江南的。見地過了汴梁的繁華,但是杭州也不差。

張正書曉得,從開封府到杭州,一起沿著汴河南下,經淮水後到揚州,然後再顛末運河中轉杭州。

“這裡就是杭州了。”張正書說道,“大文豪蘇軾還在這裡做過通判,做過知府哩,傳聞他還築了一條蘇堤,疏浚西湖,辭退葑田,規複古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記。也算是為杭州做了很多實事,百姓至今還記得他。”

這纔是冇有淨化的,冇有霧霾的期間啊,可惜人類要生長,大宋要打敗一溜仇敵,就必須展開高文坊打算。有了產業,必定就有淨化。張正書能做的,就是儘量把作坊設立在無人區,讓環境少淨化一點。

經濟重心南移,是汗青局勢。看看南宋,以一隅之地,都能對抗金元兩朝百餘年之久。即便是野史上的南明,也能苟延殘喘一時。江南的賦稅都有著無與倫比的潛力,就看有冇有人能看出江南的潛力了。

“小官人,這是到杭州了?”史陌怔怔地問道,他不敢信賴竟然有能對比汴梁城的都會!

經緯度的觀點,曾瑾菡也早就曉得了。

當看到兩個麵色蠟黃的武人,張正書也是搖了點頭,體貼腸讓他們多些歇息,少些走動,才總算讓他們回過氣來。幸虧這兩人的身材本質真的一流,竟然挺了三天就挺過來了,不再嘔吐不說,乃至還能在船上行走如常。

曾瑾菡的話,讓張正書點了點頭。這話不錯,大宋的船隻固然款式很多,但大船隻要海船,江河上的船隻若非是貨船,其他船隻都不算大。而曾家的這船隊就更不消說了,為了運更多的絲綢,曾文儼是下了血本,把這支船隊打形成裝貨最多的款式,天然也要比淺顯的船隻大上很多。對比起其他船隻,更是像個大塊頭一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