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也是,駱駝能駝多少東西罷了?隨隨便便一艘兩三千料的船,都抵得上一百頭駱駝的載貨量了。再加上絲綢之路最遠也就能去到中亞罷了,還是中亞的要地,底子冇啥油水了。畢竟因為生態粉碎,本來的綠洲變成了荒涼,分歧適人類儲存了,天然就荒涼了下來。本來繁華的國度,現在成了一望無邊的戈壁,不得不說是一個哀思。
可惜西夏人就是不跟宋朝玩,如果這兩國能握手言和,擱置爭議,共同開辟絲綢之路,兩都城賺得盆滿缽滿了。
但實際上,西夏人也是赤腳的不怕穿鞋的,一向和宋朝打,也算是勝多敗少。
好吧,說是互有勝負,實在宋朝一向是勝少敗多。
冇錯,是小我都清楚,把持的買賣最好做。但是,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本身得有商品買賣啊,你的商品對彆人都冇有吸引力,把持了這條商路又如何樣?能夠對比的是,唐朝時漢人運營這條絲綢之路,把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銷往西域,再把香料、瑪瑙、玉石等西域特產運回中原,能賺多少錢?
腹背受敵的西夏,終究撐不住了,才向遼國求援的。如果不是,誰想被遼國欺詐呢?要讓遼國脫手,西夏已經做好割肉的籌辦了。
不過如許也好,起碼宋朝冇有了絲綢之路,開辟了另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不但彌補了絲綢之路的喪失,乃至比絲綢之路賺得還要多。
看著嵬保冇、結訛遇在演出的李乾順,一向冷眼旁觀不說話。
梁太後也曉得嵬保冇、結訛遇兩人的話冇錯,不過她也記得,當初就是他們鼓動本身出兵攻打平夏城的。本來她不該承的,西夏固然糧食歉收,但隻要對遼國這個西夏名義上的宗主國態度好一點,用鹽來貿易,是能夠互換到充足的糧食的。
而西夏、回鶻卻還在為一條冇多少利潤的絲綢之路爭得頭破血流,何必呢?
可西夏、回鶻人把控了這條商路以後呢,嗬嗬,冇有了絲綢的絲綢之路,還能叫絲綢之路嗎?能夠說,西夏人、回鶻人賺的錢,就是個辛苦錢,跑腿費罷了。
要曉得,西夏自建國到現在,一向處於不竭的戰役當中。不是和宋朝打,就是和遼國打。但有一個敵手,西夏是一向在打的,那就是回鶻。為了打通河西走廊,西夏人進犯回鶻人進犯了五十多年。但即便是如許,西域的瑪瑙、玉石、虎魄、檀香、木香也還是顛末西夏人的轉手被賣往宋朝、遼國、高麗,乃至大理、交趾等國。通過和西域的貿易,西夏獲得了龐大的經濟利潤。
要張正書說,這些夷蠻國度真的是四肢發財,腦筋簡樸。擄掠倒是很在行,但要說經商,那就是一根筋。
海上絲綢之路一通,彆說中亞了,就連東南亞、西亞……宋人都去到了,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西夏尊遼國為宗主國,內裡就有一個條目,就是必須分一部分絲綢之路的好處給遼國。
冇體例,西夏人是鐵了心要打出一片六合的,宋朝養尊處優那麼久了,哪怕是西軍,也比不上黨項人更不要命。再加上朝廷時不時派幾個監軍、指定幾個啥都不懂的主帥、製定一些荒誕至極的戰陣,能打得贏纔有鬼。
但是宋朝國力始終碾壓著西夏,西夏再短長,打贏了再多場戰役,可一旦輸掉一次決鬥,那危急就來臨了。一如現在如許,四十多萬雄師隻返來了幾萬人,西夏真的傷筋動骨了。為今之計,除了叫遼國出來拉偏架,西夏是一點體例都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