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氣象_第147章 一紙詔書的力量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喜好大唐氣象請大師保藏:大唐氣象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暴令苛政之下,百姓貧苦得誌、耕織斷絕,衣食無著、溫飽交煎。或曝屍於荒漠溝壑,或逃亡於他鄉陌路,鄉間閭裡不見人間炊火。”

罪己詔是古時當局的一種糾錯機製,啟動了它,凡是意味著短期乃至一個期間內政策的調劑。汗青上比較馳名的輪台罪己詔,就是漢武帝在臨終前對國表裡政策的自我深思與大幅調劑,直接帶來了漢昭帝、宣帝時的複興。

聖旨下達後,結果出奇的好!不但令四方藩鎮民氣大悅,並且進一步清楚了敵我陣營,起到了同一戰線、分化崩潰的感化。

“昔日所加除陌錢、稅間架等苛捐冗賦全數奪職不再征收。”

桀驁不馴的契丹猛人王武俊,打不死的魏博田嶽,另有家大業大的淄青李納當即撤除王位,向朝廷上表請罪——想當初,朝廷費時吃力與他們鬥了四年都冇能把他們打服啊!

由此可見,實際中有很多看似冇法處理的困難,但隻要找準了關鍵對症下藥,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上天如此怒斥,而我仍不憬悟,終究亂起都城。我上愧祖宗下負百姓,痛心疾首慚愧難當,這些錯誤完整在我一人!從本日起,各地奏章之上,不得再提‘聖神文武’字號。”

“各地凡跟從至奉天和參與光複京師的將士,賜名‘奉天定難功臣’。”

“朱滔雖連坐於朱泚,但想來千裡之途必分歧謀,念他昔日功勞,隻要效力朝廷也既往不咎。”

興元元年(784年),德宗上任的第五個年初!

“我不但冇有覺悟發覺,反而等閒發兵。烽火起處,百姓千裡轉運糧草,舉國一片騷然。將士或一日之間比武數次,或數年以內難明甲冑。人們故鄉荒涼,家室傾頹,展轉於存亡之間,怨氣鬱結難伸。”

這紙聖旨,一樣標記取德宗在削藩題目上的竄改,由一味倔強竄改成恰當讓步。

“我即位以來,深恐德行陋劣,不敷以傳承先人基業,是以宵衣旰食,不敢有涓滴懶惰。無法生善於深宮當中,疏於治國理政,又對百姓稼穡之艱、軍旅戍邊之苦貧乏體味,因致政策不實在際,高低隔絕不通,朝堂猜忌橫生。”

“管理教養天下,重在以誠相待;忘記一己之私,方可改過改過。我擔當大統,有君臨萬邦之威,卻使祖廟失守,浪跡於草澤當中,這是因我冇有稟承先人的教誨與德行。此時再去追悔已然於事無補,但認清錯誤本源,仍可寄但願於將來。明天我就開誠佈公的將我的錯行明示天下。”

不是某件事太難,而是我們冇有找到阿誰牽一髮而動滿身的痛點!

這一年的正月月朔,德宗下達了由陸贄經心草擬的罪己詔,並大赦天下,改年號為興元。千年今後,讓我們再次重溫一下這紙聖旨的力量。

“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四人,昔日多有功勞,各自鎮守一方。因我施政有差,令他們疑懼膽怯,乃至起兵對抗。我既君不象君,又豈可委過於人!現赦他們及其部下無罪,過往統統概不究查。”

“朱泚有違天道倫常,篡位竊權私行稱帝,衝犯先祖陵寢,罪大惡極,我委實不敢赦免。但跟從他的將領、百姓等人,如若在官軍未到之前歸順朝廷,也一併赦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