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_第102章:旱魃何如人心險(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獻俘禮作為大唐最昌大的慶典之一,典禮本就格外煩瑣。安西軍征討吐蕃與大勃律的戰績光輝如此,賢人特地詔令禮部和兵部,要濃墨重彩、大肆慶賀,以揭示大唐之赫赫武功。為此政事堂諸臣翻閱文籍、幾次更易,才敲定終究流程。

王霨與高力士、高仙芝商討後,樞密院以征調長征健兒的名義撤消哀鴻本地戶籍,素葉居則全程賣力哀鴻遷徙實邊事件。

王霨雖通過與弘農閣聯營火鍋店、在益州開設素葉居分號等手腕停止滲入,但與植根劍南多年的楊家比擬,仍然相差甚遠。乃至於當年幫素葉居掌櫃簡若兮尋覓南征未歸的夫君時,王霨不得不請阿史那霄雲出麵,以貴妃娘子義女的身份動用楊家在劍南的力量。

中午,告禮結束,安西軍將分開社廟,前來勤政務本樓廣場,讓賢人親身校閱虎賁、查驗戰果、訊斷鬥俘、恩賞功臣。

“算算時候,安西軍獻俘步隊應從太廟出來了。”站在廣場上的王霨眯眼瞥了眼太陽的位置。

樂手歌工在鼓吹令丞的指導下,乘馬執樂器,鼓吹抖擻,迭奏《秦王破陣樂》等四曲。在威武雄渾的鼓吹聲中,安西軍前後至太社和太廟行告禮,陳列俘虜和敵軍旗號,祭告六合和大唐列祖列宗。

據高力士言,賢人讀過王霨的奏疏後,心生躊躇,將奏章留中不下的同時,令政事堂暫緩商討劍南戰事。

天雲如燒人如炙,蟬喘雷乾冰井融。

盛王汲取莊園被燒的經驗,雖仍舊放糧救災,動靜卻小很多,保衛士卒則翻了個番。太子仍然讓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出麵賑災。兩邊各行其是,臨時並未有任何牴觸。

實在與客歲濁浪滔天的洪災比擬,當前的水災涉及州縣較少,受災百姓有村社義倉存糧支撐和素葉居商肆以工代賑機遇,勉強能夠度日。部分膽小的哀鴻更是主動找上素葉居,但願搬家磧西。

何況,眼下王霨一時也顧不上奏疏,頭頂的驕陽和濕透的衣衫無時不刻不在提示他,應對殘虐的水災纔是當務之急。

據朝堂邸報和各地素葉居分號堆積來的諜報,河南道和京畿道東部的旱情最為嚴峻,部分州縣焦金爍石、赤地千裡。

但讓王霨氣憤的是,在此節骨眼上,右相楊國忠不但不操心救災之事,反而一意孤行,以南詔“不平王化、屢抗天兵”為名,企圖於七月再次發兵征討。

王勇發起她帶幾名北庭牙兵同業,被蘇十三娘冷臉反對;阿史那雯霞欲隨師父同去,也遭婉拒。

王霨本覺得曙光在前,不料數今後風向忽變,賢人急召政事堂廷議是否撻伐南詔。

賢人、高翁和右相身份崇高,自可在樓上涼殿內憩息。其他皇室成員、在京七品以上官員及藩屬使節卻不得不頂著驕陽站在廣場上等待。

王霨知蘇十三娘劍技高超,但為安王勇之心,還是安排十餘名素葉鏢師暗中隨行庇護。當然,以蘇十三娘之機靈,估計不出長安城就會發明身後的“尾巴”。到時素葉鏢師可否起到“庇護”之責,王霨心中也冇有底。

廷議之時,太子李亨置身事外;盛王李琦認同楊國忠主張;左相陳。希烈一言不發;張均附議太子,始終未幾言。唯有樞密使高仙芝說旱魃殘虐,七月征南過於倉促,犯兵家大忌,建言劍南軍先練習兵馬、積聚糧秣,來歲再南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