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大唐營州都督公佈了“援救令”,本著悲天憫人的心態,提出將這些刻苦受難的黎庶遷往“充足的營州”,並且答允他們,一旦到達營州,就會分發良田、安排勞作,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但是,營州並不是誰都能夠去的,因為那片地盤有限,隻能顧及災黎中的一部分,這個數量節製在了“一萬”以內。以是,想要去“營州天國”過好日子的百姓們,從速到營州設立的“援救點”報名吧,來晚了可就冇這個好命了!
隻不過十天時候征來的雄師可否上陣,就不是李誠中過分存眷的事情了,有其他四氏拚集出來的兩萬五千人在手,李誠中已經非常對勁。對於他這個不到兩年前還是個大頭兵的穿越者來講,很有點一夜暴富的感受——就在兩個月前,他批示的統統軍隊都還是以“千”為單位來計算的。在李誠中的內心,大封裔花十天時候搗鼓出來的新軍是不消上陣的,他們能夠扮演好民夫的角色就好,或者站在軍陣的後列搖旗號令也可。
半天工夫,報名的災黎就達到了一萬,因而李都督在無數百姓的叩首祈求下大開慈悲,決定例外再次賜與一萬名災黎活路......
就此以後,懷約八虞候的暗裡乾係倒是好了很多,從而後相互勾肩搭背,倒比最後之時熱切了很多。
仲春旬日,雄師出南京,行至泥水河口,在此地,李誠中命令逗留旬日。
就連大氏也不甘人後,大封裔籌辦帶擺佈驍衛萬人親身伴同李誠中南下,當然,大氏的擺佈驍衛和擺佈神策軍都在上都城下快被打光了,以是大封裔但願李誠中給他十天時候籌辦,他需求重新征兵。十天時候征兵萬人,對於李誠中來講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對於渤海國的王族大氏而言,倒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光是上京及周邊地區,便有不下三十萬渤海百姓!
為甚麼要把統統搞得那麼費事?直接將這些災黎解送營州不便能夠了麼?關於部下們的這個迷惑,李誠中作出瞭解釋:我冇有那麼多兵力押送他們去營州,要想讓他們本身疇昔,就必須充分發揚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個詞聽不懂?好吧,用鞭子趕一頭驢輕易,還是用一把青草輕易?
佳期選在了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是夜,上都城張燈結綵、夜不閉坊,國王大瑋瑎宣佈舉國恭賀七日,期間,上京花燈連開不由!為了不讓新郎官醉倒而錯過洞房,懷約本部八位虞候都披上了紅綢,緊緊伴隨在李誠中身邊,為他捐軀擋酒。此中酒量最豪者二人,一為賭誓後不謹慎“賣身投奔”的乞活買,他直接用大碗跟人拚酒,連下數十碗,不過他也是倒得最快的;第二個倒是誰也冇想到的韓延徽,他平平平淡間替李誠中代飲,人家用小盅他也用小盅,人家用大碗......呃......他還是小盅,但他酒辭鋒利非常,常常說得致酒之人連乾三次他才喝完一盅,不過就算如此,韓延徽也喝了不下4、五斤,到了最後,他仍然麵色如常的將李誠中親身護送進了洞房。至於其他六位,早就已經在桌子低下趴著了。
三天後,李都督再次例外......
將近二十多天的籌辦時候,李誠中冇有閒著,他要忙的事情很多。
可現在不一樣了,營州都督李誠中親率營州軍到達渤海,幫忙渤海掃平了內鬨,又因為營州軍的崛起,昔日對渤海不斷擾亂的契丹人也偃旗息鼓,現在的渤海可謂是政權穩定,邊陲無憂。更加關頭的是,營州軍就在上京,他們搬走了那麼多府庫中的財賄,不管如何也得好好操縱一下這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吧?以是渤海權貴們現在將重視力放到了新羅的內鬨上,企圖藉此機遇穩定南邊鄰國的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