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_第一章 西京變(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天災天災並不老是相伴而行的,起碼李誠中很感激這個期間的老天爺,在這個藩鎮亂戰的年代,在這片天災頻繁的東亞大地上,竟然年年風調雨順,實在是有違他的一貫認知。在他的印象裡,宋朝不知,但起碼元朝、明朝乃至清朝,不都是戰亂伴跟著大災麼?但是他穿越來到的這幾年裡,隻要你用心耕耘,總能獲得歉收的高興,這不能不說是件極好的事情。

馮道的接管才氣比較強,對於李誠中的設法也越來越適應,當他接到李誠中要求調劑營州作坊出產佈局的號令時,便模糊明白了對方所說“範圍化效益”的意義。但他並冇有遵循這個期間官府對作坊商店的“強迫性行政履行”來辦理,而是采取了“政策槓桿”來實現這一嚴峻調劑,之以是有如許的思惟竄改,是基於李誠中曾經提到過的“好處驅動”實際。

當然,李誠中並不曉得,他所處的這個期間恰是東亞大地上的第三個暖和期,再過兩百年,跟著暖和期的結束、酷寒期的到來,北方草原上的胡人,如女真、蒙古,將受不了越來越酷寒的北地,開端大範圍南下,中原大地將迎來再一次胡人殘虐的期間。

就李誠中所占有的營州來講,也獲得了糧食的歉收,隻不過因為耕地未幾,新占的鬆嶺以外的荒地還冇有開墾,以是倉廩並不敷以滿足所需。但這並不要緊,平州是盧龍的糧倉,那邊的糧食堆積如山,李誠中完整能夠用牛羊來調換——因為風調雨順,草場非常富強,以是營州的畜牧業態勢傑出,牛膘羊肥!

一個月後,以百鍊鋼打製而成的新度量模具被封存進了產業科的庫房,彆離是丈具、尺具、厘具、斤鉈、兩鉈、錢鉈、克鉈。厥後,度量模具的覆成品被產業科大量複製,分發統統工坊,要求工坊以此為度量來停止出產,在產品收買的時候,也嚴格以此度量驗收。

他的定量體例就是拿本身說事,固然這麼做在後代來講很不成思議,但在這個期間,卻很符合官員百姓們的風俗。他讓產業科的工匠測量了他的身高,然後奉告工匠們,他的身高是一丈八尺五厘,同時要求工匠們以十為一進製,將丈、尺、厘的刻度等量出來,製作標準模具。他還親身站到大秤之上,稱量出了不異重量的鐵塊,然後將這些鐵塊標註為一百六十斤,要求工匠們以此折算出新的斤、兩、錢、克。當然,這個重量隻能是大抵,與後代的標準略有出入。

流水線出產體例首重標準,標準化的觀點貫徹於出產的各個環節,包含度量標準、工序標準、驗收標準。長史府產業科是目前營州最繁忙的部分,為了推行流水線出產體例,他們需求從三個方麵動手來實現標準化出產,即製定度量衡、培訓作坊辦理者、理順作坊的出產環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