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鎮國公_第110章 吐穀渾挑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侯君集卻似對此不屑一顧,他悠然地扣了扣耳廓,順手一彈,竟將一枚耳垢輕巧地射向人群。

世家官員聞言,一時之間群情鼎沸,個個麵露慍色,爭相斥責侯君集,言語之間不乏刻薄刻薄之詞。

“休在此胡言亂語!我大唐基業,皆是鐵馬金戈、浴血奮戰而來,非爾等唇舌之功所能比也。爾輩常日裡高談闊論,以德服人,待到烽火連天之時,卻不知藏身於何方暗隅。”侯君集冷目掃視,目光如刃,滿含不屑與輕視。

“那依王愛卿之意,倘如有宵小之輩勇於挑釁我大唐天威,我等便當以德抱怨,以此彰顯我朝寬弘漂亮之胸懷?”李世民微抬龍首,目光如炬,穿透殿宇之沉寂,直視王珪,語氣中既有扣問亦不乏警示。

其聲雖平和,卻帶著不容忽視的嚴肅,令滿朝文武皆屏息以待二人的迴應。

李世民對吐穀渾此番行動已是忍無可忍。先前已對其寬弘大量,孰料吐穀渾竟不知改過,轉眼間又重拾舊習,肆意妄為,攪動風雲。

“天朝上國,自當涵養雅量。”王珪麵色寂然,言之鑿鑿。

“臣等亦持同見。”秦瓊與張公瑾接踵出列,拱手擁戴,聲如洪鐘,字字鏗鏘有力,閃現出對朝廷忠心耿耿之態。

此時,吐穀渾的使者心中儘是忐忑,暗自謾罵慕容伏允行事莽撞,好像不孝之子。

“陛下,吐穀渾屢犯邊陲,教養無果,僅以重兵壓境,恐難見效。臣大膽獻策,願率精兵直搗黃龍,完整安定此患,還我大唐邊疆一片安寧。”言罷,侯君集闊步而出,躬身呈上奏摺,目光果斷,閃現出一腔報國熱忱。

“汝再出言不遜,試問汝可曾想過結果?”侯君集驀地握緊雙拳,目光如炬,直射那世家官員,威勢逼人,似有雷霆萬鈞之力欲從拳中迸發而出。

其聲雖未至震耳欲聾,卻自有一股嚴肅,令在場之人皆為之一凜。

恰逢此時,一名世家官員正張口欲言,肝火沖沖地斥責不竭,未曾想,侯君集的耳垢竟如射中必定般,徑直落入了他的口中。

“陛下,我大唐確有包涵四海之雅量,然此非謂敵國頻頻挑釁,我等亦當逆來順受。吐穀渾多次背信棄義,實乃不識汲引,其心難測,其行不定,顯見已非仁義所能順服。故臣覺得,既以德服之不成得,唯有以兵鋒示警,方能使其知所畏敬。”言罷,房玄齡挺身而出,躬身而立,語重心長,其態凜然。

“有何懼哉?若其心存不平,便以武力使之屈膝,直至其昂首稱臣。”張亮挺身而出,周身瀰漫著一股不成一世的豪情壯誌。

李世民見狀,眉頭微蹙,心中暗歎,隨即輕抬手,向身邊立侍的寺人表示。那寺民氣領神會,趕緊趨前幾步,朗聲道:“大膽!在此鼓譟,成何體統!”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世家官員紛繁起家,言語間儘顯恭敬與附和:“陛下聖明,我等覺得,天朝上國,理應以德服人,教養四方,方能彰顯我大唐亂世之風采。”

世家官員口中還是不依不饒,言語間異化著憤激與不屑,但是腳步卻不由自主地向後挪移,彷彿在那淩厲的目光下,心中亦生出了幾分怯意。

“吾皇聖聽,臣亦附議房尚書之言。憶往昔,涇陽伯曾有高論:‘莊嚴非平空而降,必由劍鋒鑄就;國威非徒手可立,須賴鐵騎踏出。’今番吐穀渾之輩,不遵王化,儘情妄為,殘害我邊陲子民,若不發兵問罪,何故安慰生靈塗炭之苦,何故彰顯天朝上國之嚴肅?”杜如晦隨之出班,躬身陳詞,與房玄齡同聲呼應,共倡討逆之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