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路: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掌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副之,自靈州向西北進發,截斷突厥西遁之路。
頡利可汗聞之,怒不成遏,遂出兵攻薛延陀。
頡利諸部餓死者眾,頡利無法,隻得遣兵至大唐邊疆劫奪,以解食品之急。
尉遲恭則遣與王珪共擔土豆推行之責,其深意昭然若揭。
李世民望向王珪,“王愛卿,此事交由你賣力,可否?”
第三路:華州刺史、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沿西路黃河而上,與李靖、徐世積相照應。
本年,漠北遭受大旱,草場荒涼,水域涸竭。
秋收既畢,張公瑾求見李世民。
陳忠閱畢,不由讚歎陸通之慎重。遂攜馬周前去尋程咬金,令馬周向程咬金詳細解釋此事。
頡利可汗不堪其擾,欲與突利罷兵和談。
頡利可汗打出親情之牌,欲誘突利聯手攻薛延陀。然突利不從,其心恨不得頡利速敗。
“陛下,既然涇陽縣子精通新糧與土豆,何不令其賣力推行之事?”長孫無忌閱畢,向李世民進言。
然東突厥之師,為夏州守軍所退,夏州俘突厥兵數千。
李世民召房玄齡、杜如晦及長孫無忌等臣,至禦書房共商國事。
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可汗,大唐之封,使鐵勒諸部心悅誠服,因而夷男聯諸部,立薛延陀汗國。
漢人暮年避亂北疆,人數日增,近聞他們武裝堆積,據險而守,待王師出塞,內必呼應,此為其六。大唐必勝無疑!”
王珪、魏征、唐儉、蕭瑀等臣,那個適合擔負此任?
若不從,李世民或將對太原王氏施以色彩。
夷男果然才氣不逮乎?非也,若不然,豈能屢退頡利可汗?
李世民得書冊後,甚感對勁。陸通已為其安排諸多細節,至於政策推行,則需朝廷擔負。
十餘萬雄師,皆受李靖節度,分六路反擊突厥。
“陛下,頡利可汗奢糜殘暴,枉殺忠良,親信奸佞,此為其一。
唯今所需,一名號耳;不然今後難以服眾。
張公瑾陳詞。
李世民將書冊交與房玄齡,命其與眾臣共閱。
第六路:靈州都督薛萬淑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東北反擊,擾突厥後,監督並管束突利可汗。
第一起: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掛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瑾副之,率中軍,直指雲中、馬邑。
王珪本欲推讓,然見李世民目光果斷,起點頭應允。
王珪覺得,即便土豆與新糧在握,李世民亦一定能先世家而同一民氣。糧食,世家之一隅也;世家另有地盤與士子。
頡利可汗與薛延陀比武數陣,未占上風,遂倉促撤兵。
“速速將此書冊送往長安,呈於陛下。”程咬金呼喚親兵,命其將馬周清算之書冊送往長安。
薛延陀等部落紛繁叛離,此為其二。
“張卿,見朕何事?”李世民遂訪問了張公瑾。
若世家能據朝堂,即便天下百姓腹飽,又有何用?屆時,世家自有手腕,使百姓重陷饑荒。
塞北之地,霜凍旱魃,糧秣匱乏,此為其四。
第五路: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任恒安道行軍總管,恪守燕雲,防突厥東逃。
親兵領命,馬上解纜。
李世民目光轉向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則避開視野,明顯偶然承擔此任。
“哦?細言其詳。”李世民眉梢微揚,表示張公瑾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