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演義_第九十六章 再登華山 覽黃河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小愚不覺脹紅了臉,再一次高高地舉起了钁頭,使出了滿身的力量,向地上用力刨了去。又是哢嚓的一聲響,亂石紛飛,直震得小愚兩臂發麻,虎口生痛,抬起了钁頭再看,隻見地上被刨出了一道半尺擺佈深溝。小愚看了不覺吐了一下舌頭,說道:“太華山上的石頭太硬了。一邊說著一邊難堪地撓了撓頭皮,但是內心並不平氣。

登上千尺幢,便到了百尺峽。

來到近前,纔看清楚,本來雲朵裡現出來一個神祇,騎著一條白龍。那神祇跳下龍背,向大禹拱手施禮,口中說道:“華山神華閒拜見夏伯,望夏伯恕遲來之罪。”

伯益見大禹並未出聲,因而又說道:“登上華山便可將黃河一覽無餘。我們既然要管理黃河,就要做到對黃河瞭如指掌,登上華山峰頂,俯看黃河再清楚不過了。對於我們導山治水,大有裨益。”

大禹帶領世人在山上再看黃河,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東看西看,遠看近看,察看了半日,方纔下山。

再看那五個小兄弟和塗嬌母子。神農仔必然是一個小妖仙,有仙根靈氣,又是那登山采藥嘗百草的炎帝神農的傳人。視登山如走泥丸,走行歡暢的時候還玩幾個花腔,不是來一串空翻,就是鑽進地下走一程,看似不緊不慢,實則速率緩慢。

人說嵩山如臥、華山如立,真是一點也不假。世人來到華山腳下,昂首瞻仰華山雄峰,隻見壁立峻峭、奇峰插雲,直刺彼蒼。白雲在山尖上飄浮、蒼鷹在山半腰上迴旋。

南岸的華山與北岸的首陽山兩山對峙,山根相連,兩山之間隻要一條窄窄的夾縫。裹挾著泥沙的黃河之水,便從這條夾縫中擠了疇昔。這裡就象一條束住黃河的腰帶,翻滾的黃河水被兩山束住,在這裡盤桓打轉,逼高了上遊的水位。大水隨時都有向兩岸溢位的傷害,不時候刻威脅著兩岸無數百姓的生命安然。一但決口,結果不堪假想。

玄弓、黃戈、長辛、豎亥四員凡將,緊跟在大禹的後邊,一個個也都發揮工夫,拿出看家的本領。玄弓、黃戈二人年青力壯,工夫踏實,內力深厚。而長辛、豎亥二人身高腿長,天生健走,能日行千裡。

剛一開端登山的時候,幾個小兄弟有說有笑,一邊登山,一邊辯論。

小愚說道:“再難挖的山我也不怕,固然一天隻能挖一點,但是隻要每天挖山不止,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而山不再長高,挖一點就少一點,總有一天會挖完的。”

大禹大吃一驚,說道:“太華山上的石頭公然與眾分歧。因為之前用開山神斧劈山鑿岩,凡是一脫手便能劈下半個小山。但是明天卻碰上了華山這塊難啃的骨頭。

大禹說道:“西王母是儘力支撐我治水的,還特地派來了四員天將前來幫手。隻如果她白叟家能幫上的忙,她必定幫手。如許既可省下多量民夫,減輕了百姓的承擔,又能夠節流大量的時候,大大的收縮治水的工期,那我就請西王母再幫一次忙,使治水早日勝利。”

華山神說道:“隻要夏伯去請西王母幫手,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辦到。”說著將目光回身了大禹。世人的目光也都一齊向大禹望疇昔。

大禹在黃河之上劈開了三門峽,又鑿出了“中流砥柱”。『≤,這一段管理好了以後,便帶領四員天將、四員凡將、五個小兄弟,帶著塗嬌和啟兒,帶著五百兵士,分開了三門峽,向上遊移師。這一日來到了華山華山的腳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