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這個,說個彆的。”梁曉樂改正。
拿到家裡哄娃娃。
花生是王奶奶的老伴兒王長柱在自家地裡種的,不為彆的,就為照顧人(給人東西吃。)。絕戶啊,不為下幾小我那裡行?!就是小孩子,用著時教唆著也仗義不是。
“奶奶,隻要你說出來,我就記著了。”梁曉樂胸有成竹。
用飯鬥兒,聞香菜兒,
“小大姐,小二姐,
生果、乾果都在西裡間屋裡的罈罈罐罐、笸籮籃子裡放著,梁曉樂、梁宏遠兩個小豆丁,幾近就是餬口在零食堆裡,生果、乾果不住嘴兒,加上飯菜營養高、順口,兩人的小麵龐很快鼓了起來,有了紅潤色,個子也見長。
拿著棒棰,砸著腦袋。”
這天,王奶奶把梁曉樂攬在懷裡,指著她的小嘴兒說:“用飯鬥兒,”摸著她的小鼻子道:“聞香菜兒,”又指指她的眼睛:“倆燈籠,”再摸一下腦門:“天靈蓋兒,”然後用手指撫了撫她的一對小耳朵,又說:“撥拉撥拉一對支愣扇兒。”逗得孩子們一陣大笑。
更喜人的是,三畦白菜棵棵都個大芯實,一棵有十5、六斤重。三畦六十棵,收了一千多斤;兩畦蘿蔔也收了5、六百斤;菠菜油菜不怕凍,宏遠爹用木棍把畦圍起來,上麵再蓋上一層樹枝,覆上一層柴草(就像當代用塑料膜蒙起來似的,製止下雪壓趴了),隨吃隨拔。梁曉樂自是隨拔隨添,讓菜畦裡的青菜拔不淨,吃不完。
兒歌梁曉樂會說的可很多,宿世像這具小身材的時候,整天磨著奶奶說兒歌,哪天早晨不說到閉上眼睛睡熟了?!
……………………
有了打井時給小孩子們吃果品的經曆,小孩子們見了梁曉樂,特彆親熱,老遠就號召:“樂樂,上我們這邊來玩。”梁曉樂跑疇昔,把兜裡帶的或無花果、或棗、或葡萄乾,一人一個分疇昔。小孩子不嫌少,給一個就歡暢得了不得(多了反倒不好,想樂樂的小兜裡能裝多少?!實在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蹊蹺:剛伸進一把小手的兜裡如何取出這麼多東西?幸虧老是一個一個往外拿,利誘小孩子們的視野),更情願和她玩了。
“長的就記不住了。”王奶奶見人們都嘉獎梁曉樂,怕說長了梁曉樂記不住,尷尬,體貼腸說。
中間旁觀的大人們齊聲誇獎。
說著說著咬著了,
王奶奶剛說完,梁曉樂當即反覆了一遍。
時令已進入大雪(骨氣),地淨場光,勞作了一年的村民們都進入休閒狀況。氣候好的時候,人們三五成群,聚在大街上的太陽地兒上談天,婦女們邊聊還邊做針線活,納鞋底兒。小女人們在旁玩踢毽子、占屋子(一種遊戲),小小子們則玩打尜尜(ga’ga一種玩具),扔坨子(一種小鐵餅)。大街上成了人們文娛的場合。
夜裡嚇馬猴兒。”
彆咬著孩子的手指頭。
人們又是一陣讚歎。
“用飯鬥兒,聞香菜兒……”王奶奶又說,她瞭解成了“再說一遍”。在王奶奶印象中,這麼大的孩子冇有新奇感,一個唱兒說十遍八遍都不嫌煩。
明天給你買個撥郎鼓。
奶奶說的兒歌,不知這個時空裡的人們會不會,如果會的話,隻要對我說一遍,我就能把它(兒歌)發揚光大。梁曉樂內心想著,指著離她比來的囡囡的五官提及來:“用飯鬥兒,聞香菜兒,倆燈籠,天靈蓋兒,撥拉撥拉一對支愣扇兒。”每說一句,還和王奶奶一樣,指著一種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