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朝陽_第194章 賢良(第一更,求月票)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恭王隨口提及剋日傳聞的究竟,不管是水兵1700萬兩的告貸,亦或是北洋衙門方纔與彙豐銀行定下的2000萬兩告貸,無不是於上海出售,換句話來講,是洋人拿著國人的銀子掙朝廷的錢,而國人卻不敢借銀子給朝廷。

“王爺見得是,鴻章也是這麼想。理財之道,不過節流開源,閻丹初綜覈名實,力杜浮濫,節流這一層倒是吩咐有人了。至於開源之道,鴻章年初的時候阿誰摺子上,說得很清楚了,想來王爺總也傳聞過!”

“您這一說,我倒想起一個典故,比如王介甫想化洞庭湖為良田一樣。”

到恭王府是下午四點鐘。雖說夏季晝長,可因為下雨的乾係,這離入夜也另有兩個來鐘頭,恭王特地親身帶路,引著李鴻章進入書齋“陶廬”,本日這時的設席接待。這不是簡慢,而是體恤,因為在正廳安席,則親王儀製所關,少不得衣冠揖讓,豈不是讓客人享福?書齋設座,隻算便酌。陪客亦僅一名,是奕訢的宗子載澄,特地把宗子請來作陪,便有不拿李鴻章當外人的意義。

而這會載澄引此典故的意義是說:既有現銀子在那邊,又何必再發鈔票?李鴻章當然明白,賞識地答道:

聽得非常用心的奕訢當即認識到這是處理題目良策,因而趕緊地持續問道。

“賢能寺中無賢能”。這句話說的就是他李鴻章。實際上,這於都城中流行的話,說的倒是那些入住於此的處所疆吏,實際上也隻要漢臣赴京纔會住進賢能寺,至於滿臣,他們多數於內城有本身的宅子,縱是身為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亦於內城冇有本身的宅子,這處所住的都是旗人。天然冇有他這個漢臣的落腳之處。

“王爺總還記得原折上有印鈔票一議。西洋各國,鈔票不但通行本國,他國亦有兌換行市,我們大清國又何嘗不成印?如果由戶部仿洋法精印鈔票,每年以一百萬為度,分年發交海防各省通用,最要緊的是出入如一,凡完糧征稅,都準照成數搭收,不折不扣,與現銀無異。比及信譽一立,四海通行,其利不成勝言!”

李鴻章一愣,細想一想,纔想起載澄所說的典故,實在是劉貢父的故事。這是宋人條記中數數得見的故事,載澄也誤記了。本來記錄:王安石愛談為國度生利之事,有小人擁戴奉承,說梁山泊八百裡,決水成田,可生大利。王安石一聽這個建議,大為歡暢,但轉念想想,又不無疑問,決水何地可容?當時東方朔一流人物的劉貢父,正在客座,答覆王安石的話說:“在梁山泊中間,另鑿八百裡大的一片水泊,可容已決之水。”王安石聞後當即哈哈大笑,不再談這個建議了。

不知從甚麼時候起,這句話便開端在都城裡傳道著,啟事到也簡樸賢能寺因鄰近皇宮,多年來一向為處所疆吏進京述職下榻之處,這賢能寺中古柏參天,老槐蔭地,房舍寬廣,非常清幽。寺中有畫工精美活潑的壁畫,不過對於過往於此的處所疆吏來講,卻多數偶然於寺內風景。

恭王想沉著而沉著不下來,本來預備飯後安閒細商的閒事,不能不提早來談:

“這……”

這一問,在李鴻章“正中下懷”,他想了一下,緩緩答道:

“爹,這太後甚麼時候召見?”

這位白叟便是那位權傾天下的重臣,有著東方俾斯麥之稱,身兼無數要職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在朝廷的第四份詔令下到天津後,他乘著官船輕車簡從的來到了都城。一如疇昔般住進了賢能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