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朝陽_第36章 恩自於上(求推薦)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好好好!這個摺子寫的好!”

翁同龢在一個包錦墩子上挨半邊屁股坐了,雖是已經風俗了在皇上麵前坐著說話,可臉上卻還帶著對勁之色。

“皇上,統統都妥,隻要摺子一上朝議,天然能夠通過,隻是,隻是到時臣恐有人會以唐浩然歲青為由,這幾日,已經有人稱其是“少年青狂”,其必然會以此為由阻其任台灣巡撫,若換用彆人,臣恐屆時台灣新政半途而廢。”

在這悶燥的氣候中,幾日來看似平靜的都城倒是一片風雲雷動,先是初六翰林王仁堪上《恭請推行新政折》,同日,侍讀學士文廷式又上《恭請試行新政折》,翰林黃紹箕、丁立鈞結合上《參北洋水陸師驕將惰因片》,這些與翁府有著千絲萬縷乾係的“南清流”動了,“北清流”也跟著動了,無一例外的都是鼓勵試行新政,趁便打擊一下李鴻章的北洋水陸師,雖申明曉得這打擊頂多也就是讓李鴻章噁心一下,可卻仍然是樂此不疲。

且各省督撫反應亦極其激烈,在湖北推辦洋務的張之洞更是稱此書“上而以此輔世,可為良藥之方;下而以此儲才,可作金針之度。”。

翁同龢不提還擺,他這麼一說,卻如同一根刺般刺在光緒的內心,那些後黨的大臣們可不就在背後說他是“少不更事”嗎?現在好了,好不輕易找著小我才,他們還想要說三道四的,實在是可愛至極。

“年青又能如何,甘羅十二歲可為相,唐浩然又豈不能為台灣之撫,再則,台灣不過是化外之地,戔戔三百萬民,如果真算起來,不過就是一府道,若非其懸於外洋,且洋人窺視已久,又豈會行以建省,擱幾年前,不就是台灣道嗎?我大清國,莫非就冇有二十四歲出任知府者?”

“皇上,現在言官們都動了起來,處所上也是附和的,這剩下的便是如何推行新政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