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冇想到,比及幾年後他終究得了機遇回京述職時,才發明老婆信上‘文武雙全,大家交口獎飾’的次子和小兒子,已經長成了盛都城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紈絝,一無是處,臭名昭著。
二皇子點點頭:“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待會兒出宮後就直接去侯府,歸正現在大家都曉得這事兒了,我去侯府商討對策也是題中應有之意,不怕人非議。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那邊,我也得去坐坐,老四不是說誠懇跟隨我麼,我倒要看看,他的心到底能有多誠!”
以是老永嘉侯便在去信與永嘉侯太夫人打過號召後,納了本身一個副將的部屬的女兒為妾,好歹也算是官家蜜斯,勉強也夠資格與總兵府隨軍的其他夫人太太們寒暄應酬了。
林貴嬪蹙眉道:“老四兩口兒都不是甚麼好東西,向嬪更是凶險至極,指不定暮年我也吃過她的虧亦未可知,隻現在我仍然不曉得罷了,她的兒子,能是甚麼好貨品,誰曉得他是不是真如皇後母子所說,打著躲在我們背後,攛掇了我們衝鋒陷陣,他卻躲在背後等著撿現成的主張?”
老永嘉侯不拘末節慣了,那裡能想到女人間的那些彎彎繞繞?何況永嘉侯太夫人在他麵前,向來都是賢能淑德的典範,他長年不在盛京,她一樣將老母奉侍得妥妥當帖,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老永嘉侯內心待她實在一向都是有幾分慚愧的。
偏林二夫人的肚子也爭氣,進門不到三個月,便有了身孕,並一舉得男,待出了孝期後,不到兩月,又懷上了,生下來還是是兒子,令其在總兵府的職位和在老永嘉侯心目中的職位都更加安定了。
翌日她便將本身身邊當時最標緻的丫環,打發去了遼東給老永嘉侯送本身的親筆手劄,信上說林二夫人生的兩個孩子都快到發矇的年紀了,可遼東那邊偏僻蕭瑟,能有甚麼名師大儒,總不能遲誤了孩子們的出息,讓老永嘉侯把兩個孩子都送回盛京,與永嘉侯一併讀書習武,將來也能更好的子承父業,還說本身必然會待兩個孩子與永嘉侯一樣的,請老永嘉侯與林二夫人儘管放心。
老永嘉侯至此另有甚麼不明白的,連林二夫人的死也一併明白過來了,可他再悲忿憤怒再痛心疾首,也於事無補了,他總不能真廢了文武雙全的宗子,反而汲引庶子罷,彆說庶子已被永嘉侯太夫人養廢了底子不堪汲引,他也的確向來冇想過要廢嫡立庶,何況當時宗子羽翼已豐,長女也已與皇上定了情,隻等帝後大婚後,便進宮做貴妃了,他就算再恨再怒,還是得以大局為重。
以後林二夫人因不慎染上了風寒,小病變成大病,更兼思念兒子,不到兩年便放手人寰了,老永嘉侯一是記念她,感覺其彆人都不能代替她,二是也的確冇再碰到過合適的人選,在遼東時便再冇納過妾,隻讓永嘉侯太夫人厥後送去的阿誰丫環打理著內宅的瑣事,一應寒暄應酬都推了便是。
反倒是宗子,亦即永嘉侯,才真恰是文武雙全,大家交口獎飾,他的同僚舊友們見了他,也是滿口的嘉獎宗子,說虎父無犬子。
以是接到信後,他與林二夫人打過號召,便本日打發親信護送了兩個兒子回盛京,而阿誰標緻的丫環,也順理成章留下了。
後者也還罷了,隨便永嘉侯太夫人送去的哪個通房姨娘都能勝任,前者就不可了,讓一個丫頭出身的人主持總兵府內宅的中饋,出麵與總兵府其他隨軍的夫人太太們寒暄應酬,這不是擺瞭然難堪獲咎那些夫人太太們嗎?她們歸去後又豈有不對自家男人吹枕頭風的,久而久之,誰還能心無芥蒂的持續儘忠老永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