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天下各雄師團都在張望西北軍的行動嗎?西北軍已經有了行動,他們是不是也該向朝廷表表態了!”說到此處,周雲瑞神采一變,聲音進步了很多,怒道:“西北軍尚能曉得朕的本意,其他軍團都胡塗了嗎!裁軍之事利國利民,卻為何一拖再拖!兵部尚書是乾甚麼吃的!朱大人,你能說你這個丞相冇有半點瀆職嗎?”
他年齡已高,此次再去中州,很有能夠會把身材拖垮。想來想去,衡量利弊,他挑選留在都城。
朱純哪能記著精確數字,隻能含混一句:“回稟皇上,天下將士有百萬之巨。”
剛誇獎完朱純後,周雲瑞便將一本奏摺扔給了他,“朱大人,你闡發的非常在理,可現在,郎國公已經率先裁軍,並且裁軍一萬。朕感覺,郎國公忠心可鑒。”
不管去官還是去見朱純,嚴寬都麵對著極大的風險。榮幸的是,還冇等他做出艱钜決定時,朱純竟然主動去見了皇上。
周雲瑞嘴角微翹,略帶笑意,但刹時又規複嚴肅,說道:“朱大人乃國之棟梁,朝中諸事也離不開朱大人的打理,既然朱大人情願為朕分憂解難,朕就允了。裁軍一事就由朱大人全權賣力吧!”
“裁軍一萬?”朱純頓覺胸口上被人狠狠地打了一拳,從速拿起奏摺去看,竟然真是郞蒙親筆所書。
第二日,那道聖旨到了司馬南的丞相府,皇上欽定司馬南為皇陵修建的督辦大臣。
“老臣癡頑,還望皇上明示。”
這才聽朱純說道:“老臣覺得各雄師團不是不裁軍,而是在張望郎國公的西北軍,西北軍固然有三十萬兵馬,但同時抵抗北狄與西夷兩族,並且還要做好本地及外族的安撫事情,這三十萬人馬實在也並多。如此一來,郎國公的西北軍如果不裁軍,卻要其他軍團裁軍,老臣覺得此事不公。彆的,西北軍不裁軍,對皇上的威望及權威也是極大的應戰。”
周雲瑞哼了一聲,說道:“修建皇陵一事跟裁軍一事比擬,到底哪個更加首要?朱大人回京已經有段光陰了,是不是該出發趕赴中州了?”
“朱大人不消急著給朕答覆,能夠好好考慮考慮再做決定。這兩件事都是國之大事,必須都要做,至於朱大人想做哪件事,全憑朱大人本身的挑選。這也是朕獨一能幫你的。”周雲瑞明顯在給朱純下套,卻還不忘了讓朱純心存感激。
朱純隻感覺腦袋發燙,難堪的回道:“老臣不知,請皇上降罪。不過,老臣覺得我大周正處於鼎盛期間,天下百姓來養這百萬將士綽綽不足,何況,老臣覺得……”
“修建皇陵乃是國度大事,向來都是由我朝首輔大臣停止督辦,朱大人是不是對這個差事不太感興趣?”
朱純擠了擠眼,心想,甚麼叫做顧此失彼?莫非另有其他的事情冇有措置?
朱純公然是老狐狸,冇有直接說明白本身不想去中州,而是要延後再去。裁軍之事牽涉甚廣,如何也得兩三個月才氣處理,到當時皇陵說不定就已經完工,他天然就不必再馳驅。
朱純在都城中待了一段光陰,至於甚麼時候出發去中州持續督辦皇陵修建一事,他不主動提,周雲瑞也冇有逼迫他。一來,朱純的兒子朱肖山無端死在天牢的確是朝廷的忽視,周雲瑞決定給阿誰當父親的一段光陰以讓他平複一下喪子之痛。二來,周雲瑞在等司馬南及司馬明光的調查停頓,如果鐵證如山,驅逐朱純的將是天牢,就不消再去中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