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派人到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馬隊,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稱“新建陸軍”,作為他小站練兵的兵源。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以德軍為底本,製定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軌製、構造體例軌製、軍官任用和培養軌製、練習和教誨軌製、糧餉軌製等內容的建軍計劃。在軍事設備上,袁世凱重視兵器設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大膽采取西方的先進技術。誇大實施新法練習的嚴格性。這股軍隊厥後生長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袁世凱聘德軍官十餘人擔負教習,又從天津武備書院中遴選百餘名門生任各級軍官,並援引和培植一批私家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節製。這些人今後多數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北洋新軍亦逐步成為袁世凱小我的政治本錢,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鼻祖,正如美國粹者鮑威爾所說:“袁氏的軍法雖嚴,他仍然為兵士所戀慕,這並非不測,因為他親身看管他們,並且定時發餉。再者,他向他們灌輸了虔誠的看法,不過首要隻是向袁世凱而不是向天子儘忠。”
1894年,朝鮮發作東學黨叛逆,袁世凱表示朝鮮當局向清當局討援。隨後日軍敏捷出動朝鮮,詭計挑起戰役。甲午戰役發作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扮裝成布衣逃脫,7月22日到達天津。袁世凱返國後,又於8月6日奉旨前去遼東火線,幫手周馥轉運糧械、彙集潰卒等後勤事件,至次年5月告假回籍探親。在火線的這10個月間,通過目睹甲午戰役清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袁世凱萌發了用西法練兵的假想,他說:“竊查此次軍興,常常易為敵乘,迭見挫敗者,雖由調劑之無方,實亦軍製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打掃更張,參用西法,當真練習,則前車之鑒,殊足寒心。”[20]因袁世凱在朝鮮期間表示凸起,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張練兵,由此開端了小站練兵的新階段。
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師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參與彈壓承平軍和撚軍,是這個家屬的頂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為項城縣的地主豪紳,捐了個同知官位。袁世凱係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劉氏,他於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鹹豐九年八月二旬日)出世於大清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北之袁張營。袁世凱出世的那天,袁甲三剛好寄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