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的,不為世人所知的是,小七通過世子的點撥表示作出了快速反應,馮家方及時割肉止損,製止了與甘家一樣的了局。覆族之危呀,想想都後怕。
關於濃眉大眼的小春哥,馮過並不非常清楚其出身來源,隻曉得其自幼家道貧寒,父母早逝。暮年受過白家(董小宛家)的恩施救濟,及至他因事被軍中除名返鄉,家中再無親戚,恰遇白家驚變,他便成了董小宛母女的保護神。
昌羅城、定大城的護城河彆名保揚湖,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昌楚以來,浩繁富甲天下的鹽業巨擘紛繁在沿河兩岸,不吝重金禮聘造園名家擘畫運營,修建水上園林。所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起樓台直到山”是也。
不糾集,總之江南水鄉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橋。
即便如此,揚州城還是秘聞實足,繁華仍在。
馮過咳了聲,指指目光所及的湖水、拱橋、垂柳、園林,隨口道:“垂柳不竭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保揚湖,實在是一條較寬的河道,湖麵瘦長,蜿蜒盤曲。
簡而言之,出門在外,安然最首要。馮過的安然更是重中之重。
自畢師鐸、孫儒之亂,蕩為丘墟。楊行密複茸之,稍成壯藩,又毀於顯德。本朝承平百五十年,尚不能及昌楚之十一,本日真可酸鼻也!
因為有白鹿洞書院前車之鑒,幸是未被捲入此中,此次遠行,族長但是下了死號令,統統以小七的安危為重。
所謂“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韻獨異諸湖,占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中昌以後藩鎮盤據,中心當局的號令在東部地區難以實施,很多藩鎮成為國中之國,把稅賦和人事權留在了本地。在這類難堪景象下,揚州為代表的江淮地區靠商稅、糧稅和鹽養活著大昌,成為蕭家的“衣食父母”。
此次馮過上南京會試,乃是馮家甲等大事,馮禮唐大手一揮,調撥了多少人手隨扈(奉侍)擺佈,一利用度皆由公中出賬。
實在,也不算太熟啦,寥寥數麵罷了,他倒是自來熟。可架不住人家名頭大呀,文武雙全,天下聞名。
這二年,大定可不平穩,先有方臘後有鐘相,東南大亂,捲入此中的百姓愈百萬,傷亡數十萬,雖不致元氣大傷,卻也是傷筋動骨了。
“獅子頭”,用揚州話說便是大斬肉,“遠祖”是南北朝《食經》上所記錄的“跳丸炙”。
所謂政策傾斜,自有其根由。從院試到鄉試,因小七表示冷傲,馮家社會職位的晉升肉眼可見,族裡幾位實權人物非止與本地父母官稱兄道弟,便是見了知府大人也不再如疇前般唯唯諾諾、戰戰兢兢,有底氣了啊。
揚州城內烹製此道名菜最為隧道的是“獅子樓”,需提早預訂,吃食住行諸事自有沈致信辦理安排。
到了揚州,天然得咀嚼大名鼎鼎的“獅子頭”。
楊萬裡亦詩雲:“卻將一臠配兩螯,人間真有揚州鵝。”其在咀嚼了包含像獅子頭之類的菜肴後,作了活潑形象的誇大,借菜抒懷。
揚州在大昌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裡一百一十步,東西七裡三十步,可記者有二十四橋。最西濁河茶園橋,次東大明橋,入西水門有九曲橋,次東合法帥牙南門,有上馬橋,又東作坊橋,橋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又南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通橋、顧家橋、通泗橋、承平橋、利園橋,出南水門有萬歲橋、青園橋,自驛橋北河道東出,有參佐橋,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又自衙門上馬橋直南有北三橋、中三橋、南三橋,號“九橋”,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橋之數,皆在今州城西門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