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明反清_第三十三章 勁敵相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保和殿範圍宏偉,高達三十米,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高低簷角均安設九個小獸。上簷是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下簷是重昂五踩鬥栱。表裡簷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麵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新奇,與側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列搭配調和,顯得華貴都麗。

李翔見題心道:“難怪鼇拜信心實足,本來殿試考的不是文采,而是實乾。”

本日來到皇宮門口等待的時候,大家都親熱的上前打這號召,但大多都存有顧忌之意,隻要上了考場他們就是以羊毫對戰的仇敵了,並且在他們眼中李翔算是勁敵。

李翔身為會元,會試第一,在一刹時名滿都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此次狀元的大熱點。

遵還是例,隻要成為進士便可為官,不必然非要考取狀元。當然考了狀元,宦途會更加順暢無疑。

李翔看著第一題,腦中俄然想到後代的一首農諺歌謠,提筆便寫:“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冬耕無早,春耕勿晚。春耕搶墒,秋耕搶時。先耕高亢,後耕淤窪。先耕白塘土,後耕淤泥頭……挖地如挖糧,整地如修倉。要想收水稻,田埂先修好。種稻靠埂,種麥靠溝。挖塘修壩,旱澇不怕。水利不修,有田也丟。打井修渠能防旱,歉收靠人不靠天。種不好莊稼一年窮,修不好塘堰一世窮。有地有井人當家,有地無井天當家。隻靠雙手不靠天,修好水利萬年甜。靠天用飯餓斷腸,腦勤手勤糧滿倉。旱年收不收,全在井和溝。種地不修溝,比如遭賊偷。春季不開溝,夏水無處流。田間開條流水溝,旱了澇了都能收。求天不如挖地。常向天上望,不如地下挖個塘。有田無塘,彷彿嬰兒冇有娘。旱田變水田,一年頂兩年。小麥比年收,就怕偷懶不挖溝。旱田靠溝,水田靠埂。地堰開了口,跑了糧一鬥。東逛西串,不如挑溝壘堰。明排暗澆有三利,防旱防澇還增地……一年富,拾糞土;十年富,種樹木。種樹十年,強似種田。栽樹忙一天,好處得百年。一代栽樹,輩輩幸運。前人栽樹,先人乘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種樹。搞好四旁綠化,風沙旱澇都不怕……治山治水不栽樹,有土有水保不住……”

殿試是由武則天建立的,通過朝廷殿試者為進士,隻要身為進士,便可直接為官。如果淘汰,將會打為本相,一無統統。

當初鼇拜讓他插手會試的時候,他隻覺得隻要在考場上睡幾覺便成了。那裡想到另有接下來的殿試,顛末曹寅提示纔回想起來,頓時眼冒金星。他記得殿試自古是由天子親身出題的,即便鼇拜有通天之能,也冇有體例幫他分毫,就他那點才氣,還不露餡了?

清朝科舉完整因循明朝,科舉軌製初創於楊堅,盛於唐朝,顛末近乎千年的生長,到了明朝已經非常公道了。童生試、鄉試、會試考的是文明程度,而殿試則考實際乾略,便是為了挑選具有相稱文明水準又有實際乾略的人才。

踏入殿內,殿內的氣象更是讓李翔他們這群土包子目瞪口呆,殿內空中竟以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閃閃生輝,大殿兩旁擺著兩百多張案桌,筆墨紙硯一一齊備,案桌角上另有考生的名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