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曾磊不顧本身“對嫡支一應事體皆不管不問”信條的,也就是侄女福娘。
日積月累,即便是曾家如許世代領兵的勳貴世家,在傳授後輩技藝兵法之餘也不敢忽視經史子集。
見曾磊麵上難掩煩悶之色,蕭氏也不由沉默,由他扶著又繞著年後新挖的池子走了小半圈,見他麵色和緩了些,才又另提一事,也是免得他持續傷懷出身的意義。
“侄女們呢?福娘提及來也六歲了,之前在清遠侯家我們管不著,現在是不是也該請個女先生返來?”
現在他西北軍權在握,此次再回邊塞必然不能再攜妻帶子。
老三既然稀有,蕭氏也就不再多提,但是三房另一樁要事倒是不能再拖。
既然要在京中長住,那就不能再如先時那般聽任自流,也該端莊進學,今後也好做個儒將。
聞言曾磊神采就是一僵,不過這一回卻不是傷懷,而是純粹噎的。
哪怕曾磊骨子裡不是個傷春悲秋的性子,麵上再如何假裝不在乎,畢竟還是冇法真正豁然。
蕭氏聞言不由輕笑點頭。
曾磊本能的想要幫兒子們推委,話還冇出口就想起兒子們今後是要留在都城的。向來大將領兵在外,家眷留居都城乃是常例,他能夠把妻兒留在身邊這麼久已經是占了戰事俄然的便宜。
“母親說的非常,是兒子思慮不周。”
厥後二人連育兩子,蔡氏還偶爾憂心兒子們的學業,曾磊完整就是聽任自流。他這個做老子的尚且一看書籍就犯困,為此不曉得捱了長兄多少罰,又如何會硬逼兒子們去受那份罪。
老三肯對福娘好,那是老邁當年結下的善緣,是福娘應得的福報,蕭氏歡樂還來不及。
讓蕭氏說,徐氏是主張太大故作聰明,蔡氏就是三從四德賢惠的過分了。
老三這個爹當的,委實過分草率。
蕭氏這回實在對老三是刮目相看。
曾磊並非心抱恨懟,隻是換作任何人,生父私德有虧,生母仇恨親子,恐怕也不免介懷出身。
曾磊想了想,解釋道:“蔡氏聽話不惹事,打理後宅的事情兒子是一百個放心,隻是外頭的事情教也教不明白,兒子乾脆就不消她管了,免得被人欺詐了。之前兒子官小位卑,吃點虧無傷風雅,現在如果行差踏錯,可就要帶累百口。”
有些垂憐又非常不捨的摸了摸福孃的發頂,陶謙忍不住悄悄歎了口氣。
不過不管如何說,老三是故意了,他本身又冇有女兒。
實在曾磊回京之前是想把外頭的財產托給嫡母蕭氏的,成果返來第一日就出了岔子,阿誰徐氏自作孽被禁了足。
曾磊還是很想得開的,反正又不是逼他本身入書院,想通以前麵色當即規複如常。不過提起了臭小子們,他頓了頓還是多了句嘴。
簫老夫人其人峻厲又不失公道,獎懲清楚,能在她身邊留上十載以上的,都是心性奸佞又有真本領的人,她且珍惜著呢。
說不得也隻能他本身派個親信打理了。
“你自幼聰明,已經識字明理,我與你外祖本想讓你再多鬆快一兩年,畢竟無憂無慮的日子一去再難返,何如不能快意。”
至於二房的觀點,老三肯挑個二人伶仃說話的時候提起此事,就是存了家和的善念,蕭氏當然不會提甚麼讓他對小輩們一視同仁之類的話。
即便他未曾把話說到明處,也早就盤算主張要照拂這個侄女到他再也無能為力的那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