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唐皇_第十六章 殿堂爭論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這是他親眼所見,昔日他任樓煩郡守,曾親解樓煩一萬四千役丁入京,可最後生還者,不敷三成。

楊廣聽到此處,神采卻已非常不虞,他皺著眉頭,看向裴蘊:“果然如樊愛卿之言?”

楊廣卻微一點頭,再問李淵:“叔德你呢?可也覺得徭役沉重?”

裴蘊才又微一振袖,朝著楊廣一禮:“可誠如唐國公之言,高句麗雖是彈丸小國,民不過四百萬人,可近年國勢日漸強大,又有契丹,靺鞨等族為其羽翼,毫不成輕視。

楊廣眉梢微挑,興趣盎然:“朕意明日起禦駕北行,率諸軍親征高句麗。本日調集諸位至此,是為朕北征以後,留守監國一事——”

“是麼?”

隋文帝無法,又因高句麗王上表賠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因而順勢罷兵,待之如初。

但是豪門之臣多奉承,上麵那些賣力修建東都,督造運河之官,為巴結聖意,追逐工期,對役丁各式催逼,全不吝性命。

“那麼現在,就是萬事俱備!”

不過這些話,李淵倒是千萬不敢在楊廣麵前說的。他凝聲思忖了半晌,便凝聲回道:“樊尚書之言不假,之前臣主政岐,隴二州之時,官方逃役之事,就屢有產生,近年特彆嚴峻,百姓畏役如虎。不過那高句麗,也是我朝親信大患,不成不除。

那禦史大夫裴蘊,卻在這刻出列,神采不滿的說道:“高句麗之征,朝堂以內早已爭議多次,早有結論。陛下的出兵詔令,也在大業七年,就已收回。二位莫非是要陛下,自食其言嗎?這收回的聖旨,莫非還能收回不成?”

殿內世人聞言,都毫不料外的,把目光齊齊投向火線的民部尚書樊子蓋。

隻是他語聲未落,這殿內就傳出了一道衰老雄勁之音:“陛下!臣覺得,陛下親征一事,仍需商討。”

這是蘇威,當朝重臣,三朝元老,其父乃前朝度支尚書蘇綽之子,曾幫手宇文泰鼎新,功高望重。

“聖君之言過分,卿愛我,怕是不肯言朕之非!”

裴蘊說甚麼古之聖君不能及,更是笑話。

各地百姓,特彆山東山西與河南一帶,早就不堪重負了。

楊廣笑了笑,對樊子蓋的衝犯之舉,毫不覺得意:“但是愛卿,汝可莫要忘了,在開皇十八年,就是你口中的這個彈丸小國,曾使我父皇,灰頭土臉啦。”

不過隨後,世人就再偶然存眷這位。一句聲質明朗,語聲鏗鏘之音,自來眾臣以後響起。

這位年近七十,白髮蒼蒼的老臣,正顫顫巍巍的從眾臣當中走出:“陛下,那高句麗,不過是彈丸小國,民不過四百萬,甲不過十萬具。隻需遣一大將,率二十萬兵伐之,必可摧枯拉朽,平滅此國。又何需陛下親征,勞師百萬不成?”

大業七年,朝廷又征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船隻相次千餘裡,載兵甲及攻取之具,數十萬人來往馳道,擠滿門路,日夜不斷,死者相枕,臭穢盈路。

大隋代周以後,蘇威亦備受隋文帝賞識,與已故渤海郡公高潁幫手先皇,並參秘密。

他說到此處,又嘲笑著問:“樊尚書說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此言大謬,也有失公允!我朝自從大業四年起,即開鑿永濟渠,並遣人刺探繪製遼東與高句麗地形,又在涿郡堆積糧草軍資,另造海艦三百。陛下為此戰處心積慮,積聚四載,樊尚書卻言陛下未曾殷鑒前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