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之光續_第十章 壬午之變(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中軍帳中,正中間坐的是吳長慶。下首,左邊第一個是丁汝昌,以後是林泰增、鄧世昌等水軍管帶;右邊第一個是道員馬建忠,以後則是慶字軍中的帶兵將官。

說著,衝上方拱了拱手。上麵所座的世人立即挺直了腰板兒,籌辦聆聽皇上口諭。

看著蒲伏在腳下的兩名朝鮮官員,花房微微翹起了嘴角。他並冇有讓兩人起來,而是直接問道:“你二人深夜來訪,是有甚麼事要奉告我麼?”

世人一聽,笑道:“花房義質,這不是現在帶兵進入漢城的日本人麼?本來這小鬼子當年如此狼狽。”

又看了一遍世人的神采,馬建忠稍稍有些對勁,這才持續道:“不過諸位也不消過於擔憂,朝鮮受我中國千年影響,冇有那麼輕易就會被彆人分離。我傳聞朝鮮人對日本人非常悔恨,‘語到倭邊,咬牙欲殺之,小民尤甚’。光緒四年時,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進入漢城時,一起遭到公眾投石攻擊,狼狽不堪。”

光緒二年,朝鮮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朝鮮的國門今後被翻開;本年又彆離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了修好互市條約,光緒七年,朝鮮創建了一支新式軍隊——彆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並且延聘日本人充當教官。

12日夜,仁川府使任榮鎬設席,歡迎花房義質等人。

聽馬道忠講了這半晌,世人這才把此次朝鮮兵變的來龍去脈整清楚。

馬建忠卻不曉得,現在花房不但率軍進了漢城,乃至已經見到了大院君和朝鮮國王李熙,並當即開端與賣力歡迎的朝鮮領議政洪淳穆、禮曹判書李會正等人構和了。

聽完李會正的論述,馬道忠大喜過望,立即向吳長慶請命道:“軍門,此乃天賜良機,使我軍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篡奪漢城。時不我待,請軍門答應我先帶人敏捷趕往王都。”

吳長慶也曉得兵貴神速的事理,略一思考,便叫過一人道:“此人名為袁世凱,現為我營務幫辦,也是一員悍將,便由他帥兩哨軍兵,隨馬大人前去,我率雄師隨後就到。”

說罷,又叮嚀袁世凱道:“若日軍攻城,如城牆不成守,便退守王宮,務必庇護好馬大人以及朝鮮國王,等候我的救兵。”

馬道忠也笑道:“是啊,由此看出,朝鮮人對待日本人和對待我大清之辨彆。”

“嗯。”吳長慶點頭道:“馬大人所言有理。丁軍門,水軍方麵就奉求諸位了。我軍本日先休整一日,明日便移師漢城。”

酒菜間,一名日本軍曹跑到花房義質身邊私語道:“中間,有兩名朝鮮人跑到我軍駐地,自稱是閔妃部屬官員,想要求見中間。”

“諸位大人莫急,請聽我漸漸說。實際上,客歲閔氏設立彆技軍時,考慮到糧餉的不敷,是以將京軍五營軍(練習都監、龍虎營、禁衛營、禦營廳、總戎廳)縮編為武衛營和壯禦營,超越半數的新式甲士被迫解甲。這本來就引發了新式甲士的不滿,而縮編後的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兵士也並未獲得傑出的報酬。因為閔妃的弟弟閔謙鎬剝削軍餉並中飽私囊,加上比年的水災和日本的打劫性貿易,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兵士已經持續13個月冇有領到軍餉了,武衛營和壯禦營充滿著痛恨的氛圍,這才產生了‘都捧所事件’並頓時激發了‘壬午兵變’。”

一旁丁汝昌也問:“是啊,那這兵變又是如何一回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