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殘留僅半,世人隻知其庇佑之功,之於其惑民氣性之事漸忘。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於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時過千年,天保九如之名雖猶存,傳說傳播於世:“天保九如,乃彼蒼奉送,得看重者持之。若得此物,必得上天眷顧。得以善用,天賜其長生,佑其家業昌隆,萬世傳承不崩。”
白駒過隙,轉眼百年已逝,此物展轉,落於商紂。紂王受德,不以善用,圖此寶以逞私慾,終被貪念所惑,為禍百姓。周王姬昌,率眾群起而攻,大敗商軍於牧野,揮師入城。紂王自感氣數已儘,持寶登上摘星樓,望天悲號,形似癲瘋,火焚於摘星樓中。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西週末年,不軌者聞天保九如而垂涎以圖之,半夜盜其於寶樓當中。因懼追緝,遂攜寶匿於烽火洞中。輯者將至,盜者開啟寶盒,取寶以助其脫逃。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鬆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樓前立碑,上刻黃帝昭告之文曰: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天保之名流芳,萬民感於彼蒼庇佑,賜寶於中原我族,乃千古幸事。
世人感於其族得上天看重,遂口口相傳曰,“天保九如,乃彼蒼奉送,得看重者持之。得此物者,乃上天眷顧,若得以善用,天賜其身長生,佑其家業昌隆,江山萬事傳承不崩。若不得善用,遺禍眾生,持寶者心性被貪念所漸噬,意堅者數月抑或數年侵之,誌弱者立時。貪念噬心之際,彼蒼以天火遣之,烈焰焚儘其身,靈魂墜入無儘循環而不得超生!”
世至戰國,群雄紛爭,亂世塗炭生靈。燕王獨占苦寒之地,鬱鬱不誌,自發其乃天命之人,降世必應有所成。遂調集親信數十人,派至天保寺,探寶烽火洞,欲起寶於地宮,以圖助其大成。
西周先人聞聽,此寶雖有天佑之功,亦有惑人之能,深感此物絕非常人可控。為避歹人藉由此寶遺禍眾生,遂決深挖洞於烽火山,修建恢弘地宮。置寶盒於龐大地宮當中,以保此物得以永存於中原,庇佑我族長盛而不被覬覦者知其所蹤。洞口建廟供奉,名喚天保寺,整天香火富強。
歹人聞訊,趁夜潛入其家中,斃其命奪去骨譜。後糾集世人探宮,不但不得其蹤,且歸者僅寥寥之數。
周王姬昌獲寶,深感此物雖有庇佑昌隆之功,其光芒亦有惑人之能。遂遵世人之意,取天山之石打造寶盒,將此寶陳於寶盒當中,加以北海之泥固封,掩其光芒外露,以斷其惑人之能。併爲此寶構築寶樓於一秘境當中,名曰天保樓,藏寶盒於此,整天供奉,心念虔誠,以期天佑其族,萬民安寧。
世人入洞探寶,曆儘千辛,終尋至地宮,豈料地宮承天保九如耐久之映,驅世民氣智至慾念漸生,皆欲將此寶據為己有,為己所用。終多數相殺於地宮當中。唯一人得以逃出,後將探宮途徑刻於牛骨,稱其為“天保骨譜”。
詩經中亦有記錄曰:
自此,骨譜存世之訊播送,人間貪寶之人皆欲得此譜,致殛斃重重。紛爭之下,骨譜不慎被損,斷成數片。唯一得譜之人,攜殘片逃遁,自此骨譜流落,千年不見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