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竊明_第21章 科學家方以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如果有暇,小弟願請方兄去姑蘇遊曆數月,我們一見仍舊,也好參議一下天文地理、工農機巧。”

畢竟沈樹人看過《明史》的魏藻德傳記,而崇禎十三年會試殿試的時政策論題考甚麼,就在這篇傳記上寫著,不過是一些如何安定流賊的策問,沈樹人等因而開天眼泄題的。

沈樹人笑了,兩手一攤:“我親手試過啊,我們沈家在姑蘇,莊園千頃、海船百艘,蘇繡絲茶、鬆江棉布,都是我家做得最大宗的買賣。

沈樹人輕搖摺扇,隨口揭開答案:

沈樹人如果真想去考考,隻要略微惡補一下八股根本,也不是完整冇機遇。

方以智本來隻是感覺沈樹人不拘一格,並冇有等候他能懂多少理工科知識。聽沈樹人隨口說出兩本書來,頓時更增幾分驚奇,對沈樹人又分外高看一眼。

本來,此人名叫方以智,是今科南直隸鄉試的頭名解元,也是前幾天買官文會結束後,主動來跟張煌言、沈樹人交友的。

張煌言也算是沈樹人來到這個天下後,熟諳的第一個誌同道合的哥們兒,此去固然風險不大,但亂世誰也不敢包管絕對安然。

表兄弟倆買完官後,冇過幾天就要各自上任了。

沈樹人之前就在揣摩本處所官後、攀科技種田造福百姓的事兒,現在得知方以智對這些感興趣,他也忍不住摸索一下對方的程度。

你固然學問不可,但觀你言行,也算是君子開闊蕩,那天公開跟吳山長說買官的事兒,還說得挺有事理,真是驚世駭俗。

“那方兄可知,我們蘇鬆一帶,蒔植棉花、織造棉布時,如果在棉花發展時,不慎‘摘心’掐掉了棉花的沖天頂芽,那棉花能夠存活?”

將來等他官做得大了,必定要把宋應星也挖過來。

沈樹人來南京前後隻住了一個多月,最後還是要各奔東西。

方以智說的都是究竟。

方以智公然冇傳聞過,一時感覺麵前這個不學無術的新朋友,在雜學方麵竟比本身更強。

而送錢買官的人,也大多不肯意去那些處所。

沈樹人本能就想到舉這個例子,也是因為這個例子是《天工開物》上被吹得最馳名的。

這類技藝在武將當中固然不算甚麼,但在秀才裡絕對算鶴立雞群,給方以智留下了極其深切的印象。

方以智完整愣在了原地,他冇想到沈樹人是這麼直接的實乾派。

方以智想了想,後續三四個月在南京也冇甚麼事,就承諾了。

兩人完整把話說開,方以智也歸去清算了一番行李,說走就走跟著沈樹人一起上任遊曆。

劈麵一個二十七八歲年紀、髯毛稠密的舉人,也跟著拱拱手,陪了一杯:“該當的,詮選官職,本就是朝廷公器,豈可恩謝私門。

……

他記得小時候看《十萬個為甚麼》,內裡就有援引先容,說“農作物的頂端上風”是中國科學家宋應星最早發明的,比西方還早。

不過,沈樹人也不決計尋求這些,他眼下的目標,隻是勸誘方以智先跟他歸去遊曆參議一陣子,彆的今後再說。

張獻忠最善於的就是以流賊細作假裝災黎、潰兵混進城內,裡應外合取城。其強攻堅城的氣力則遠不如李自成。革左五營是張獻忠裹挾出來的,但也學了張獻忠的氣勢,必然要謹慎呐。”

“方兄大才,反應公然很快。冇錯,棉花摘頂芽以後,雖會矮小,但水肥之力都往著花結桃上傾瀉,產出的花朵也更多。不摘心隻是看著高大,養料都華侈在空長個子上、多些無用的秸稈罷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