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軍奮勇,中軍緩緩推動,而後軍大帳當中,金邊狼頭傘蓋之下,一人身騎踏雪烏騅,勒馬長嘶,全軍寂然,傲視之間,虎目雄視,西夏雄師如同群獸環伺,舉手投足,皆是梟雄之態,恰是西夏國王李元昊!
聽種世衡振振有詞,信心實足,趙祈內心稍安。
“快傳太醫!”
這幾日朝中民氣惶惑,直到四日以後的早朝,邊關急報送到朝堂,皇上這才急召文武百官在紫宸殿早朝議事。
大宋一貫仁義,朝廷對士子百姓,一貫寬大。皇上夙來秉承仁厚,不肯大動兵戈,但此時戰事已起,也顧不得了。
八王爺持續進言:“聖上!事已至此,我大宋應當主動備戰纔是。”
冇藏使團離京不久,還帶走了五皇子殿下,這事朝野高低人儘皆知。聽聞使團遇襲,潘丞相大驚失容,朝中文武,亦是一時惶恐。
“皇上!西夏人此次出兵看似倉促,實則蓄謀已久,早有打算!雄師動輒數十萬,豈會三言兩語就善罷甘休。若要媾和,恐怕要支出難以設想的代價,臣弟以為,此計有損一國之嚴肅,應拒和迎戰!”
潘丞相也不甘逞強,挺身道。
八王爺扣問道。
趙祈一轉頭,一支利箭劈麵而來!
“眾愛卿稍安勿躁,容朕想想!”
李元昊大聲狂笑,一時之間,西夏雄師攻伐得更加狠惡。
皇上正要點頭,卻聽潘丞相帶領一眾文官,出言道:“陛下!那西夏一貫風格彪悍!而我大宋將士久於安閒,禁軍久疏戰陣,廂軍更是鮮少練習,唯有西軍悍勇,卻兵少將寡,一旦開戰,恐怕於我方倒黴。依臣鄙意,不如先派人與李元昊媾和。”
一旁的左軍大王野利遇乞倉猝跳出來阿諛道:“大王!我西夏此次二十萬雄師攻宋,定能踏平宋朝國土,為大王立下千秋不世之功。”
如此範圍,西夏定是舉國而戰。
西北烽火起,不過半日便一起烽火傳到東京汴梁。可延安府的八百裡加急,卻要幾日以後,才送到朝中。
潘丞相位列百官之首,此等軍國大事,他必須率先發言。
皇上微微閉上眼睛,眼看著情勢倒黴,八王爺從速出聲反對。
“隻是,老將軍可有掌控,這清澗可否守得住?!”
皇上擺佈難堪,一時之間,甚難決策,不由得扶額長歎。
“陛下放心!”又是八王爺挺身道:“清澗城城高牆固,守城的也儘是我大宋西軍精銳,種家軍身經百戰,英勇無敵!種世衡乃當世名將,必然不負陛下所托,守城一月,不成題目。”
見皇上一時仍在躊躇,八王爺以退為進道:“若陛下心存疑慮,可做兩手籌辦,一則譴使乞降,責問李元昊背信棄義,興無義之兵,伐我大宋,遭天下共棄,人神共厭。此乃緩兵之計!二則速派救兵集結,兵鋒直指清澗城,到時我雄師蓄勢待發,西夏人也會有所顧慮,不敢冒然行動。是戰是和,就全在陛下的一念之間。就算媾和,我大宋也能據理力圖!”
趙祈點頭,抱拳承諾。
皇上微微垂首,唏噓道:“兩國戰事一起,不幸百姓又要蒙受戰亂之苦,朕心中實在不忍!”
紫宸殿內,皇上失聲叫道。
“陛下!這西夏建國不久,與大宋還算交好,往年都會譴使互通有無,何故俄然出兵?”
宋軍毫不膽小,城樓之上擂鼓應戰,一時之間,箭如飛蝗,遮天蔽日!趙祈令媛之軀,種世衡萬不敢將他置於險地。不然有所毀傷,不但大宋痛失皇子,軍心也會不穩。他命人將趙祈帶到軍衙安然之處,然後一聲令下,種家軍怒聲喊殺,英勇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