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理寺!“舜鈺回他的話,趁便問他去那裡。
宋沐清咳一嗓子,吳溥止了言,沈澤棠淡笑:“另有甚麼是我不能知的?”
沈澤棠把名冊已翻看大抵,聽得宋沐如是說,安靜道:“有國者在朝治國,提拔賢達,倒無庸拘泥甚麼情勢。科舉入仕突破膏梁、寒素之界,以文取士,使得野無遺才,自有它的公允公道處。從國子監曆事考覈為官,雖官職卑小,卻已悉為官從政之能,懷才氣者三五年也可升至高位。皆是正路出身,無所謂好壞。”
“不怪徐令憤怒。”沈澤棠沉吟說:“法規明示,武官如慕男風,將不得任四品以上職階,他豈能坐視徐藍自毀出息。”
傍晚,饌堂渾家滿為患。
“國子監緋聞,難登風雅之堂。”
她清楚記得宿世裡,太子朱煜即位那幾年,馮雙林貴為司禮監掌印寺人,是極具權勢的。
見宋沐老臉有些訕訕,他便溫善地岔開話:“方看名冊中有幾監生,依其才氣,所分撥諸司不當,我倒有些發起,宋大人可采取。”
餘光瞟到擺佈鄰桌也在窺她,交頭結耳的竊語。內心歎口氣。
宋沐忙道:“我與你想的分歧,怎奈魏國公三番五次將我叮嚀,實在莫可何如。”
吳溥微怔,不知他此話是何意,遂笑道:”以馮生之才,倒也未可知。“
“那她怕是要夢滅。“沈澤棠擱下茶盞,說的漫不經心。
”不如也放禮部罷!讓他習吾朝民風禮俗,懂敬神祭拜,朝會筵請外臣等,倒也合適他。“
沈澤棠轉而問起徐藍,怎會分撥他去五軍都督府,而不是兵部。
吳溥笑道:”實在另有一啟事。“
“哪是他記得清楚。”宋沐隻是點頭:“那馮舜鈺牛皮糖纏人的工夫,國子監內無人及他。”
”此設法甚好!“沈澤棠聽著頜首。
拿起名冊欲再遞上。
”馮生卻不肯。“吳溥持續道:”他要去大理寺曆事,說那邊掌‘審讞昭雪刑獄之政令’、‘推情定法’、‘刑必當罪’使獄以無冤,要做包公狄仁傑此類人物。“
宋沐解釋道:”從現在權柄來判,兵部掌調兵權,而統兵權則握於五軍都督府,每逢有戰事,天子皆從五軍都督府裡任將為帥,可見那是個臥虎藏龍多能將之地,徐藍去得知兵熟法,倒能增其文韜武略。“
聽得此話,宋沐笑道:”此二人道子南轅北轍,李光啟那老兒隻怕有得煩。“
聊以籍慰的是,不日便要去大理寺曆事,這裡的騷動塵囂終是漸要遠去了。
吳溥亦附和:“原是將他分撥吏部通政司曆事,通政司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申述等。馮生論判詔誥皆出眾,唯策論稍遜些,入通政司得見官方痛苦,倒能闊眼界長見地,磨練其心誌。“
馮雙林慢條斯理在喝湯,忽而瞟她一眼問:”鳳九是去哪部曆習吏事?“
沈澤棠蹙眉凝神會兒,不再拘著此話題,又參議起治監之策、及秋冷冬至,監生烤炭補濟等事,待得日暮西沉,宋沐與吳溥方告彆拜彆不提。
沈澤棠端起盞吃茶,默了會問:“另有個馮舜鈺,怎名冊裡未曾瞧見?“
司業吳溥在旁聽了半日,此時笑著插話出去:“馮生在名冊十三頁四行占二處。”
舜鈺吃口白米飯,一時冷靜。
“吏部。”馮雙林語氣平平,卻隱含著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