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馬士英跟東林黨的仇怨,以是這類記錄實在也是值得商討的,在老朱看來,馬士英絕對算不得甚麼好人,他最大的罪惡就是無能而居首輔之位,誤國。
王相帶刀忠心保護在側。
“弘光內閣首輔馬士英,杭州潞監國降清後,便在大將方國安軍中,與他一起退到了金華一帶,殿下是否下詔征召馬士英入朝輔政?”
清虜纔是要果斷抗擊的,至於彆的的,統統的統統,他們起都城是漢族同胞,同一個先人,同流炎黃之血。
忠不忠君,愛不愛國,實在不是口頭說了算的,更得看真正的行動。
“乃至草澤百姓,皆可勤王,就是本來的海賊、山賊,乃至是闖賊、西賊,隻要他們肯一起打韃子,孤都能夠儘釋前嫌,既往不咎,乃至能夠招安授官賜爵。”
當然,光說軟的還不可,還籌辦了點硬的。
當然,東林黨也不滿是群嘴炮或表裡不一的偽君子,也是有很多忠貞大臣的,揚州的史可法,以及黃道周等這些人都還不錯的。
“馬士英身為弘光首輔,但卻冇有儘到半點首輔任務,但此人能夠對峙抗虜而不降,倒也值得讚美,如許,將馬士英召來行在,閣部就不要做了,來了後先到翰林院做過侍講吧,給他個機遇將功贖罪,改過改過。”
“殿下,剛纔臣等商討,現在行在缺官少吏,需求殿下下詔召來各地文武襄助,前左都禦史劉宗周、蘇鬆總督祁彪佳、分守寧紹台道於潁皆在紹興,協理戎政張國維和漕運總督鳳陽巡撫朱大典皆在金華、內閣大學士陳盟在寧波・・・・・懇請殿下下詔召他們入朝輔政。”
嫂溺還叔援呢,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嘛。
“國破家亡,這個時候我們再內鬥,徒讓人看笑話罷了,你們都記著孤這句話,我先走了,家裡就交給你們了。”
從內閣首輔,到翰林院六品侍講,這是一貶到底,但也確切還留了一線。
聯賊抗虜?
魯監國朝廷第一首要任務,就是驅除韃虜,複興大明,這是第一國策,其他的都要環繞著這個第一目標辦事。
老朱帶著五百人馬,不再去想那番話帶來的震驚。
龐天壽碰了一鼻子灰,馬屁踢到了馬蹄子上,一時有些難堪。
那些闖賊西賊莫非能夠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