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鼎新,朝廷要求北方各州效仿南邊,發解試要停止兩場測驗,第一場叫縣試,第二場叫州試,甚麼意義呢?淺顯點說,就是減少發解試的參考人數,用縣試來淘汰一部分,這兩場測驗都由州府賣力,縣試定在玄月,州試在十一月,詳細時候很快就會定下來。”
“第三大鼎新就是增加發解試難度,增加公允性,從本年開端,各州發解試改由朝廷出題,由朝廷派翰林學士去各州主考,一樣,第一場縣試也由州府出題,由州府派官員來各縣主考。
數百生員濟濟一堂,連很多上了年紀的鬚生員也趕來聽課,不過大師的心機明顯不在聽課上,大師都體貼本年的發解試,傳聞會有嚴峻鼎新,郭大儒明天極有能夠會流露一點本年發解試的鼎新內容。
“現在去還來得及嗎?”李延慶急問道。
彆的,我再奉告大師一個很讓民氣焦的動靜,從本年恩科開端,朝廷將拔除明法科和詩詞科,將這兩科的內容併入進士科中,以是本年的發解試就要增加詩考和刑律,我感覺這纔是本年最大的難點,隻剩下五個月了,冇體例,大師都冒死儘力吧!”
文思堂是縣學最首要的講堂,普通隻要大儒級彆的傳授纔有資格登上講壇,明天是州學首席傳授郭百頌來湯陰講學。
郭百頌見大師情感衝動,便擺擺手道:“重頭戲在前麵,如果還想聽,就請溫馨下來。”
大堂內頓時靜了下來,郭百頌看了一眼世人,這纔開端講第三大鼎新。
統統的生員都急得要頓腳罵娘了。
李延慶便將馬匹托給嶽飛,跟著張顯倉促向文思堂奔去。
“但願時候還來得及,老李,你要教教我如何寫詩啊!”
郭百頌雖年過七旬,白髮蒼蒼,但精力很足,聲音宏亮,他講課妙趣橫生,不時引來生員們一片笑聲。
統統生員的耳朵都豎了起來,大堂裡鴉雀無聲,大師都摒住呼吸,唯恐聽漏一句話便誤了出息。
李延慶心中也一陣發慌,五年來他把三經新義背滾瓜爛熟,卻從未做過一首詩,現在竟然要考詩了,臨時抱佛腳也來不及啊!
張顯心中非常煩惱,他就是因為科舉不考詩,以是他把寫詩放棄了,連寫詩的專業愛好都冇有,冇想到發解試竟然也要考寫詩了,還要考刑律,他也從未看過,這下如何辦?
群情聲壓過了郭百頌的聲音,郭百頌乾脆停止說話,讓大師縱情群情,他此次並不是來湯陰講課,而是下來給各縣敲警鐘,提早把發解試鼎新的動靜奉告大師。
這天下午,李延慶練習剛結束,便見張顯滿臉焦心腸站在校場邊向他揮手,李延慶快步走了上去,笑道:“有甚麼事?”
大堂內頓時一片嘩然,統統生員都驚呆了,自從王安石變法後,進士科就拔除了詩考,幾十年冇有考過詩,統統人都在冒死研讀三經新義,詩根基上荒廢了,現在又要重新考,如何拾得起來?
李延慶心中苦笑一聲,他本身都不曉得該找誰教他寫詩。
郭百頌年齡已高,講課時候不長,隻講了半個時候便結束了,上麵是答疑時候,遵還是例,他會答覆三到四個題目,大師都想曉得的內容就會在這個時候呈現。
郭百頌已經講完課歸去歇息了,但兩百多名生員還遲遲不肯拜彆,這時,有人大喊一聲,“我們去給教諭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