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古文經學的隻訓詁,不章句。溯本求源回到經義上,尋求訓詁的工夫。以是九經科隻考貼經和墨義,相稱於要求背誦和解釋經義,不答應對經義有任何闡發。
《爾雅》?
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章越明白過來,纔想得昨日午後郭學究失落了大半日,本來是跋山渡水去了縣城一趟。這一來回就是大半日的工夫。讀書之難莫過如此。
郭林一愣問道:“你安知我有事要與你分辯?”
考官從四書五經隨便拿出一句話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考生要仿賢人語氣立言,將這句話以破題至束股八個段落寫一篇文章。而考生寫八股文參考的就是以朱子之作《四書章句集註》。
但宋朝經學卻不是如此。
厥後章越買了些茶葉給他們泡茶,再向他們就教就輕易多了。是茶水起了感化嗎?一定定。
章越笑了笑不說話,答案當然是……不可!
章越看郭林一臉苦衷重重的模樣,想了想道:“師兄有甚麼事,你就和我直言吧!”
普通的經師教你背誦經義,背誦註釋都能夠對付經義測驗,但好的經義教員會先教你從訓詁開端。
從唐朝五經,再到宋朝的九經,最後南宋十三經。
章越心道,你的苦衷完整寫在臉上嘛。
章越不知不覺已體味了一遍,經義的生長史。
但今文經學則分歧,將五經挨次定為《詩》、《書》、《禮》、《易》、《春秋》,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步調。
苗三娘笑道:“如果師兄喜好,明日我再給你們帶!”
郭學究欣然地點點頭,邊走邊對渾家道:“三郎邇來長進多了,林兒也是越來越有師兄的模樣。若二人都入縣學,如此老夫顏麵有光矣。”
程度差的隻能照搬前人註釋,達者便可教前人是如何來註釋經義,最短長則是‘以我為標準’。
《爾雅》相稱於詞典,字典。比如絕高為之,京;非報酬之,丘。這句話就是出自《爾雅》,也是訓詁。
比如漢朝時詩經魯,齊,家三家作注,後又有毛詩。待東漢大儒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天下讀書人都改學毛詩,乃至於另三家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