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高順_第26章商業發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陰館、馬邑等縣的糧商開端與靳忠聯絡,但願能從仁義糧鋪進貨,靳忠等人不敢做主,派人告訴高順。

各客商在獲得精確答覆以後,全數儘快返回,稟告店主以後儘快來進貨。

糧食的運輸由那些被挽救返來,且未插手護村隊的人承擔,每天運糧2到3次,每次10輛到15輛馬車,每車能裝20包,每次能運輸200到300包。

“你們對客戶有甚麼要求嗎?”

當大師曉得仁義糧鋪的背後支撐者便是挽救被匈奴奴役之人的高順之時,皆誇獎高順真乃仁義之士。隨之,高順的事蹟便以更快的速率傳遍四方。

高順很痛快的接管了這個建議,與他的設法不謀而合,不但扶植車馬店和飯店,他還打算在那邊開設更多的店鋪,發賣布匹、耕具、陶瓷器、傢俱等,必然會賺的盆滿缽滿。不過在此之前先要扶植好三岔堡,必須確保安然題目,不然利潤再大客商也不敢來。

因為護村隊敏捷擴大,破鈔日漸龐大,且每天隻是分解兵士就破鈔很多,高順不得不通過貿易贏利。

在開業前,高順去了一次縣城,把店鋪後院各房間內都裝滿了粟米,並奉告靳忠,這些糧食要逐步發賣,每天還要從桃源堡運來一部分,以利誘外人。

統統的客商無不豎起大拇指來,感慨道,真乃仁義之士,不但對抗外族,並且以這麼低的代價發賣糧食和食鹽,必將活人無數。

粗鹽實在不值錢,就像白撿的樣,高順參考這個期間的代價定為每包400文錢。

馬貴考慮了一下後說道:“隻要一個要求,就是不能轉銷給外族,不然的話不但打消其今後的購貨資格,乃至會被我們堡裡的官兵追殺,我們最悔恨勾搭外族者;彆的,出了堡子以後產生的任何事情皆與我們無關。”

初春的幷州,青黃不接,糧食代價居高不下,粟米達到450文一石;高順感受是個好機遇,便讓周勇在縣城購得一處宅院和門頭,開了一家糧店,店名為“仁義糧鋪”。

因為冇有合適的人統領步兵隊,便讓趙雄持續賣力,駐守在碧波堡,連同弓箭手隊一起辦理。

其次震驚於桃源堡的戍守,高達6米的巨石城牆,狹小的城門口,前邊是狹小的通道,在城牆外另有護城河,固然臨時冇水,不過也起到反對感化,而兩側是險要的絕壁。

李強和趙雄偶爾去一次縣城,保護糧店的安然,製止外人拆台。

統統的客商本來策畫,能以600錢的代價買一包粟米就不錯了,隻要能多量量的采辦,他們就能發財,冇想到來了以後還便宜這麼多,全數都非常歡暢。

馬貴雖說智力比較高,但還是擺脫不了甲士的風格,與各客商酬酢過後,便開門見山的說道:“諸位,我們早已將代價定好,若各位自帶馬車來運輸,粟為每包550錢,麥為360錢,豆為450錢,鹽每包為400錢;這是整車發賣的代價,每車為20包;這是樣品,統統貨色的成色和重量皆與樣品無差彆。”

賣力保護的是馬隊,每次派出1個馬隊什,每什值班一天。

而靳忠和周勇則被調出來,進駐樓煩縣城,全麵賣力縣城的物質發賣。

高順決定讓他們全數到桃源堡來商談,詳細事件交代給馬貴賣力。

因為有馬隊護送,冇有人敢打仁義糧鋪的壞主張;那些地痞惡棍更是躲的遠遠的,仁義糧鋪的背景連外族都不驚駭,還能任憑他們幾個本地人欺負?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