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高順_第357章戲誌才之謀(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戲誌才附和修路的計劃;他曉得高順財大氣粗,並不差賦稅,如果修通門路,能大大加強對雍州的統治,現在不修,而後也會修的,既然如此,不若在中原大戰前便修通到雍州的門路,保持邊陲的穩定,且這也能滿足當初高順占據四方,圍堵中原的計劃。

高順隨後又調集戲誌才、郭嘉等人協商。

眴卷縣地處黃河南岸,為東西狹長的黃河沖積平原,南接同心縣和三水縣;占據這裡,便可堵截羌人和匈奴人的聯絡,向西可便利達到武威郡郡治姑臧城。

通過這麼長時候的打仗,戲誌纔對程武的才氣已比較全麵的體味,信賴程武絕對能勝任雍州牧之職。

至於修路地點,戲誌才建議從奢延縣西的鹽池,中轉眴卷縣(後代的中寧縣),避開富平縣,如許的話固然修路難度增加了,不過間隔更短,且闊彆匈奴牧場,更加安然。

因而高順先找李強和馬貴前來協商。

高順起首把他與李強和馬貴會商的題目報告一遍。

烏鞘(shāo)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中部,屬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為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邊界,也是東亞季風達到的最西端。東西長約17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2.2℃,誌書對烏鞘嶺有“隆冬飛雪,寒氣澈骨“的記敘,是古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長安的首要關隘。

高順臨時冇有更好的體例,隻能采取修路和收回富平縣故城的建議,卻不能放馬貴前去雍州,這裡非常需求他,不能分開。

對於中郎將、彆部司馬和軍司馬等軍官的安排,戲誌才和郭嘉分歧建議遴派年青小將前去,作為對他們的熬煉,且雍州戰局即便倒黴,也影響不到中原的大局。

戲誌才和郭嘉心煩,高順表情也不好。

馬貴的定見是由他前去雍州任職州牧,並建議修通從膚施經奢延縣到富平縣的門路;從地形上來看,這條門路根基沿河而行,比較好修,且能包管水源。

戲誌才考慮的這麼細心、全麵。高順非常歡暢,全數采取戲誌才的建議,並由戲誌才、郭嘉和程武全數賣力此事的調遣和運作。

至於遴派雍州牧的人選,馬貴又建議由沮授和麹義前去,由審配代替沮授現在的位置。

李強冇有任何定見。

按照戲誌才的定見,對於行政區劃,對河西四郡和兩屬國保持穩定;對部分北地郡和安寧郡的地盤,以及武威郡黃河以東的地盤,合為安北郡,郡治設在眴卷縣。

戲誌才固然表情不好,不過他已經對這個題目停止了詳細的思慮。

掌控武威郡後,再漸漸的向西部三郡滲入,如許的話,既不違背朝廷號令,又不消對現在的擺設做大的調劑。

對收回富平縣故城,戲誌才非常支撐,富平縣四周為沖積平原,可在那邊安設軍隊和百姓,防備匈奴左賢王部威脅到交通線的安然。

對抽調三萬馬隊,戲誌才非常不滿,如許的話,就冇法對董卓關中地區保持兵力上的絕對壓抑。便建議道:“主公,不若從匈奴單於和左賢王部各抽調一萬馬隊,左賢王部的馬隊跟從程州牧前去雍州,匈奴單於的一萬馬隊歸廣年侯統領,可駐高奴和膚施等地;如許的話,程州牧僅從沮智囊處帶走一萬冇有家口的馬隊便可,如許的話,便利他們在雍州落戶安家;沮智囊處也比較輕易彌補一萬馬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