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吃多久,內裡傳來一陣辯論聲,幾人對視一眼,皆覺得出了大事,便倉促出去。走到聲音泉源才曉得,竟是被兵卒斷絕的哀鴻暗裡辯論,啟事隻是兩人無聊辯論,相互出言不遜,進而激發械鬥。
本想讓身邊兵卒禁止,但是那屯長看了眼伏泉後卻不覺得意,眼複鎮靜看著場中打鬥二人,偶然禁止。連保護巡查的漢軍如此放縱,何論百姓?
……
“恭喜陛下。”
兩漢期間,複仇之風昌隆,蓋因《春秋》之義,子不報仇,非子也。聞名的襄公大仇,九世報之更是影響深遠,是以常有辱及父母長輩親朋者,被仇殺。東漢時,複仇之風雖減,不複先前,但仍流行,加上社會對複仇者的憐憫與支撐,官吏如果給複仇者弛刑乃至開釋,會獲得百姓讚美,以是甚少獎懲。
“陛下,瘟疫已獲得節製,自華、張二位神醫治疫以來,死於瘟疫之人日漸減少,至今不過數百人罷了。”
伏泉明白本日之事必須製止,不然近似於軍管的防治瘟疫的政策,必定會因為這番吵嘴而破壞。如果其他百姓也吃飽撐得相互取鬨,遲早失控,更糟糕得會是其他本已被斷絕的百姓失了節製,相互出來,使得瘟疫複發,結果不堪假想。
這時糧食代價相差不大,粟、麥、穀等,也才百餘錢爾,縱使漲價也最多近兩百錢。漢朝一石約為十五公斤以上,並且漢朝百姓多為一日兩頓,所購糧食勉強保持,也夠其食用近半年,充足捱過本年等候來歲春種。
看那屯長仍然不管不顧,當即厲聲喊道:“光祿勳楊公令我勘察四周,將軍若任由此事伸展不管不顧,如果世人皆出了屋子,感瘟疫者四周傳播,恐防治之事休矣,到時楊公問罪,將軍可自處乎?”
伏泉從速扶起醫聖,口中說道:“先生無需多禮,這是先生應得的,非泉一人之功。在吾看來,雒陽百姓之命若無先生,皆休矣,戔戔孝廉怎可比及?先生濟世救人,以報酬本,此乃大義也。”
“善。”靈帝大喜,高興之情溢於言表,畢竟在他做天子的時候,能夠節製天降災害,這不是側麵申明他很短長,受天眷戀?
――――――――――――――――――――――――――――――――――――――――――――――――
“濟世救人,以報酬本,至理良言也,仲景受教,謝過郎君。”
雒陽的皇宮裡,方纔開端逐步親政的天子劉宏,正和入宮的光祿勳楊賜等人蔘議。
怪朝廷乎?不怪,漢時兩千錢不是小數量,穀三斛亦不算少,並且天子腳下,貪汙難生,加上光祿勳楊賜幾人都是家資無數,哄傳清名,更不會放縱貪墨。
話剛落下,劈麵男人勃然大怒,又是一刀砍下。他固然曉得父親行事不堪,可當著兒子的麵辱及亡父,天下再也冇有比此事更加失禮的行動了,隻見他眼眸赤紅,大有不殺辱父之人不罷休的意義。
伏泉沉默,此事他也曉得,卻無太多體例。於忠父子就是例子,其母遇水而亡,兩人得了朝廷財帛,冇有第一時候買糧食,倒是葬了其母。並且前人尤愛厚葬,不管貧富,以是纔有他們厥後進雒陽討活的事情,更何況彆人,或因他事用了財帛,糧價又漲逾難苟活。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認定:漢朝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漢朝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即秦漢期間1鬥禾重2.7斤,這也是以什物測量所得數據。 1漢石即是120漢斤,約為15公斤。實際利用時因糧食種類分歧而不等。1漢石120漢斤是指粟。如是稻穀則為100-120漢斤,如是米則最高至1漢石160漢斤。文中隻是大略計算,本人是個講求黨,想來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