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樊儼也冇返來?”樊稠坐在博望縣某村落一間民宅內,衝動得跳將起來。
袁術接到孫堅北伐的告訴,內心悄悄指責對方肆意行事,像出兵討董這等大事,誓師典禮應當是由本身這位後將軍領荊州牧主持纔對。
至於李豐、樂就、陳紀、雷薄等人,或為袁術京師部黨、或為故鄉汝南豪傑,皆是一時之選。另有親信大將紀靈、梁綱、陳蘭等身在荊南、江夏彈壓不平。本來中郎將張勳也在南邊,比來幾天賦帶兵回返,多虧瞭如此,不然宛城兵力更少。
近似煎熬般的度過幾天,袁術終究獲得一個令他鬆一口氣的動靜,孫堅勝利拖住董卓軍主力,使得後者隻遣萬騎南下。萬騎看似來勢洶洶,但袁術卻不懼,馬隊不善攻城,對方頂多劫奪一些賦稅財物,無足慮也。
樊稠氣得發瘋,發誓不殺對方毫不罷休,兩邊一追一逃,不知不覺間來到衡山一帶。望著四周龐大的地形,樊稠內心“格登”一下,這時再想撤已經來不及了,隻見火線被上萬步兵堵住來路,隨即火線亦衝出數千步騎。
坐間客者不管至心或是冒充,皆笑著擁戴,唯有破虜將軍烏程侯孫堅悒然不樂,他三萬雄師全軍淹冇,五千守卒亦亡兩千餘人,成為最大的輸家,是以連強顏歡笑也做不到。
樊稠暴跳如雷,卻也無可何如,雄師合則糧草不濟,分則有被襲傷害,見大師都有很多收成,便不籌算持續逗留,掉頭回返。
袁術撫掌笑道:“壯哉文台方纔接到動靜,孔(伷)公緒病卒,今豫州無主,孤當舉文台為豫州刺史,為討董資用。你我兄弟,各據大州,天下不敷定也。”
後將軍長史楊弘嗤笑,他明白蒯良的潛台詞,是勸袁術將治所遷回南郡江陵,蒯良妄自號稱荊州名流,徒有其名而無實才,遜乃弟蒯越十萬八千裡。
袁術調集幕僚參議,冇等說上幾句話,使者又至,並帶來一個可謂天崩地裂的惡訊——孫堅出魯陽城二十裡,遭受董卓軍步騎數萬,大敗而歸,狼狽逃回魯陽。
袁術孤零零坐在空曠的大堂中,以手支額,喃喃自語道:“宛城過分靠近關中,董卓稍使力量便可兵臨城下。一步被動,步步被動,想要扳回,難如登天。”
孫堅投杯於案,慨然說道:“堅雖敗,為國除賊之誌未損也。”
荊州,南陽郡,治所宛。
橋蕤即東郡太守橋瑁從弟,後者被兗州刺史劉岱殛斃後,他帶領部曲載著橋瑁親眷返回豫州梁國度鄉安設,隨後圖謀為從兄報仇,自知氣力寒微,遂投入袁術麾下。張勳則是汝南人,太傅袁隗故吏,昔年曾參與安定豫州黃巾之亂,帶兵經曆豐富。
孫堅推開諸人,手按城牆,支住身材,目光緊緊盯著涼州人,直至不見……
“不可、不可……袁本初緊守河內朝歌,而我處於宛城纔可和他並駕齊驅,如果退往江陵,必為天下笑矣……”
世人告急籌議,最後散去,各自回到虎帳厲兵秣馬,籌辦大戰的到來。
“是否該考慮一下蒯(良)子柔的定見呢,把治所遷回南郡江陵,以南陽郡為北方樊籬……”
“多謝將軍……”孫堅扯了扯嘴角,無法實在笑不出來,隻好舉杯敬酒,以示謝意。
彆駕劉先亦道:“雉縣守將宛人文(聘)仲業,智勇兼備,楚之名將也,不在蓋驃騎大將黃(忠)漢升之下,必保宛城無憂。”劉先字始宗,荊南零陵郡人,博聞強記,明典故,乃是荊楚首屈一指的大名士。袁術以“居刺史之半”的彆駕待之,可知對他的看重。當然,此中亦不乏均衡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