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地球與月球環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3/4處)。因為共同質心在地球大要以下,地球環繞共同質心的活動彷彿是在“閒逛”普通。從地球南極上空旁觀,地球和月球均以順時針方向自轉;並且月球也是以順時針繞地運轉;乃至地球也是以順時針繞日公轉的,構成這類征象的啟事是地球、月球相對於太陽來講具有不異的角動量,即“從一開端就是以這個方向轉動”。很多人不明白為甚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麼大的竄改。實在,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間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月球的軌道平麵(白道麵)與黃道麵(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麵)保持著5.145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麵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是以白道麵在不竭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週。期間,白道麵相對於地球赤道麵(地球赤道麵以23.45°傾斜於黃道麵)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5.15°)至18.30°(即23.45°-5.15°)之間竄改。一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麵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1.54°)及3.60°(即5.15°-1.54°)。月球軌道這些竄改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呈現±0.00256°的擺動,稱為章動。白道麵與黃道麵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此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麵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幸虧月交點上時,便會產生日蝕;而當滿月剛幸虧月交點上時,便會產生月蝕。月球後背的佈局和正麵差彆較大。月海所占麵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差異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後背,有的處所比月球均勻半徑長4千米,有的處所則短5千米(如範德格拉夫凹地)。後背未發明“質量瘤”。後背的月殼比正麵厚,最厚處達150千米,而正麵月殼厚度隻要60千米擺佈。月球的後背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