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士隱迎上去問:“你說些甚麼,隻聞聲‘好了,好了’?”道人笑著說:“你能聽到‘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世上萬般事,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要不了,就不好;想要好,就是了。我這歌兒就叫《好了歌》。”士隱已大徹大悟,說:“我把你這《好了歌》註解出來如何?”道人笑著說:“你就解解看。”士隱說:
次日一早,雨村派人送來兩封銀子、四匹錦緞,報答甄家娘子;又送封肅一封手劄,托他向甄家娘子討嬌杏當二房。封肅正想奉迎太爺,樂得眉開眼笑,一力攛掇女兒,當夜就用一乘小轎把嬌杏送到縣衙門。雨村歡樂萬分,封了百兩銀子賜給封肅,又送甄家娘子很多禮品,讓她本身過日子。
身後不足忘縮手,麵前無路想轉頭。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這天,甄家的丫環在門前買線,隻見新任的縣官路過。她昂首看去,大轎內的太爺有些麵善,卻又想不起在哪兒見過,就回身進門,也冇放在心上。待到早晨睡下,忽聽一片打門聲響,很多人亂嚷:“本縣太爺的差人來傳人問話。”封肅吃了一驚,忙開門出來,賠笑問有甚麼事。那些人隻說:“快請甄爺來!”封肅說:“小人姓封,隻是小婿姓甄,已削髮一二年了。”公差說:“我們也不知甚麼‘真’‘假’,既是你半子,你去跟太爺說。”封肅跟公差去了,直到二更才返來,說:“本來新任太爺姓賈名化,跟半子是舊友。他從門前程經,見嬌杏丫頭買線,覺得半子也在這裡,以是派人來傳。我把原因申明,那太爺感喟一陣,要派人去找英蓮,臨走還送我二兩銀子。”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要兒孫忘不了!
上古時,女媧娘娘煉石補天,采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頑石,隻剩下一塊未用,扔在大荒山青埂峰下。這塊頑石顛末娘孃的熬煉,有了靈性,能變大變小,會自來自去。這天,一個和尚與一個羽士來到青埂峰下,見這塊石頭變得乾淨晶瑩,隻要摺扇的扇墜般大小。和尚把他托在手上,說:“在你身上刻上幾個字,讓人們見了就曉得你是個寶貝,把你帶到繁華昌隆的國度、讀書識禮的朱門望族、花柳繁華繁華和順的處所走一趟。”石頭歡暢萬分,問:“不知刻甚麼字?帶到哪兒?”和尚笑著說:“你先彆問。將來天然明白。”說完,他把石頭放在袖中,與羽士飄然拜彆。又不知過了多少萬年,有個空空道人路過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見到一塊巨石,上麵刻著很多字,就重新到尾看了一遍。本來石上刻的是他被茫茫大士攜入塵凡,投胎大家間的一番經曆。上麵甚麼事情都有,隻是冇有朝代年代,前麵另有一首詩:
士隱在書房備了一席酒,來請雨村,剛巧聽到,笑著說:“雨村兄的抱負不凡!”雨村忙說:“不敢!不過偶吟前人詩句,承蒙過獎。”士隱說:“徹夜是團聚節,尊兄投止廟中,不免孤單,請兄到敝齋小酌。”雨村也不推讓,與士隱同到甄家書房。二人落座,先是細斟慢飲,垂垂談至興濃,就換上大杯喝起來。雨村乘著酒興,說出弘遠抱負,哀歎隻因無錢,不能進京求功名。士隱當即命小童封五十兩銀子,取兩套棉衣,幫助他進京赴試。雨村謝了,二人直飲到半夜方散。士隱直睡到日上三竿才醒,想起該給雨村寫封手劄,到都城也好投個官宦人家臨時安身,便讓小童去請雨村。小童返來講:“和尚說,賈爺五更已進京去了,留下話讓和尚傳達對甄爺的敬意。”士隱也就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