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心中忐忑,為今之計,也隻要如此,便道:“便是不成,我們也感激府上操心。”
仇母一看,再細看繡像,頓時笑了,道:“我道是誰,這不是我嗎?如何竟成了菩薩?”
琳琅再三推讓後,方斜簽著身子坐了。
蔣玉菡淡淡一笑,道:“若為良民,甘心一貧如洗,複興東山。”
蔣玉菡持續落淚道:“現在姐姐才做完月子便為小人四周馳驅,小民氣裡難過非常,求王爺恩情,許了小人贖身,便是出去,隻要王爺一句話,小人還是為王爺粉墨退場。”
琳琅笑道:“家常無事,隻好做做針線,或繡些佛像觀音像,或繡些佛經佛偈。”
仇都尉忙陪笑道:“豈敢,豈敢!不過是憐憫楊千總一點子癡心,才應他為其周旋。”
仇母吃驚道:“等等,你兄弟是誰?是阿誰叫琪官的?”
倒是莊夫人有些沉吟不定,道:“那琪官跟著忠順王爺,在各府裡走動,豈不是比贖了身出去麵子?你如何就想著為他贖身?他可情願?”
琳琅感激不已,含淚拜謝。
似仇都尉如許家世人家身份,琳琅開門見山所求,方是上策。
仇母聽得歡樂,忙命人請她坐下,又叫泡茶捧果。
隻要楊海曉得蔣玉菡所謂家財隻不過是他唱戲所得的犒賞,房間地畝都是琳琅名下的。便是家財儘付,他另有王府背麵那一處琳琅留給他的屋子,和一百五十畝地。
此話一出,頓時群情聳動。
仇母又笑道:“我才傳聞,宮裡的富春山居圖,也是你繡的。如何就繡得如許好呢?那麼長,那麼寬,那麼大的一幅山川畫兒,又冇有個真跡對比,難為你如何繡出來了。必是費了很多工夫罷?”
如果彆的事情,仇母也就承諾了,但是事關忠順王府,她天然不敢做主。仇母隻曉得琳琅兄弟在忠順王府裡當差,卻不知是蔣玉菡,反正隻是個野生的伶人,便是討要,忠順王妃也冇有不捨得的事理。
仇母和莊夫人婆媳兩個都是沉吟不語。
仇母笑對莊夫人道:“你也下拜帖去給王妃,問問她可有空,兩廂討情,總比一樣好。”
鏡來,讓老太太照一照,不消說,也曉得了。”
琳琅定了定神,答道:“整整繡了七個年初。”
一個穿戴紅綾襖兒青緞掐牙背心的丫頭公然拿了一塊西洋鏡來。
因兩府間隔並不遠,達官權貴多在這一帶,故等他們換好衣裳去了書房,仇都尉父子和楊海都便已經到了,與此同時,忠順王妃也迎了莊夫人和琳琅出來。
說著起了身,往蔣玉菡肩頭一拍,道:“去換衣裳,和我一起去看看這長季子做甚麼!”
可巧忠順王爺徒垣在家,正躺在書房的羅漢榻上,聽幾個小伶人唱曲兒,又叫蔣玉菡在跟前服侍,偶爾興之所至,也叫蔣玉菡教他唱兩句,正興頭時,聞得仇都尉送了帖子,不由皺眉道:“這故鄉夥夙來不登我門,唯恐落下甚麼交友的名兒叫皇兄忌諱,今兒如何來了?”
仇襄笑道:“如果彆人,隻怕巴不得老死在王府裡纔好,同一個班子裡出來的金官便是如此,老了可開班收徒,他竟想著出來?公然不負他平日為人,出來後,便是良民,可買房種地,於楊大哥將來在宦海上走動也有好處,免得為人詬病,如此說來竟是好幾樣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