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領進了歇息的小院落以後,她同餘氏和二姐兒便被安排著入坐喝茶,另有特地給她和二姐兒籌辦的茶點,屋子裡也燃著熱熱的火炭。餘氏落座後,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等下人們都退出去了以後,纔開口道:“可貴蘇哥兒讓你們治好了,這才返來幾天,不幸他們家太太了,唉,三丫頭,你是不曉得,這幾年我帶二姐兒統共看望了一兩回,回回他們家太太都要唸叨起蘇哥兒的……他們家太太對你大姐姐也是可貴的好的,這麼好的太太,如何就這麼早就去了呢。”
第二日、第三日也冇有甚麼好說的,夏季天短,都中又甚為酷寒,姚珊便跟著二姐兒同餘氏一道兒在府中盤桓,看著她們母女繡些花腔兒,陪著她們說幾句閒話兒。因著這幾年姚珊不在家裡,餘氏和二姐兒分外惦記,彷彿要把落空這兩三年的時候一併都補返來普通,最愛同她膩在一處,聽她講些山中趣事,又探聽蘇哥兒治病的事兒,竟然連續幾天都有話題。說的人是侃侃而談,聽的人是津津有味,倒也算是可貴的休閒光陰。
草草吃過晚餐後,姚珊正想著直接回房躺倒,卻不測埠發明,本來她師父張友士竟然也來了。
姚珊此次返來,一進寧國府,就發明府裡的氛圍竄改甚大,竟然彷彿比三年前清除了很多――即便是碰到當家主母過世這類大事兒,家仆們的行動竟然也是井井有條,涓滴穩定的。
不管如何,她此番卻終因而擺脫了。
固然曉得她過得艱钜,但是去禮節性地記唸的時候,姚姍還是挺為這位根基冇有見過麵的敬二太太唏噓了一番,又看了看尚還不太曉得滅亡是何物的才三四歲的小惜春,以及哭得固然悲傷,但轉頭就又紮到小妾懷裡的賈珍,不免更加深深地感覺,這位太太的平生真是悲劇。
如此倉促過了幾日,到第四日上已經是二十八。是以前寧國府報喪,餘氏購置了一半的年貨也就草草掃尾。不料這幾日同姚珊閒談,餘氏因聽她提起幾樣山中冇有的奇怪吃食,便又想著藉著年前再去城裡購置購置。雖則這兩年家中過得略微餘裕了些,但餘氏是本來苦慣了的人,還是風俗本身親身籌劃。她竟是說辦就辦,當日便帶了姚珊和二姐兒坐車出了門,彷彿還籌算趁著年關給她們兩個女孩兒添置些女子的玩意兒――說著話的工夫,二姐兒都滿了十歲了,過了年虛歲就十一二,也該把有些事兒籌辦籌辦了。
臘月二十四,另有五天就要過年的時候,寧國府的二太太冇了。
到底是過年,那邊的喪事也就倉促而不失昌大地做完了。先將棺木存放在鐵檻寺,隻待出了月送回金陵安葬。
姚珊跟著餘氏和尤二姐兒,在靈堂上過香以後,便跟著帶路的主子一起往內宅而行,此番倒是冇有任何人敢愛理不睬的,可見這三年後把握了實權的珍大奶奶和三年前才嫁出去人生地不熟的珍大奶奶確切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連帶著她們仨這珍大奶奶的家眷天然也是水漲船高,職位徒增。
但是即便就連隔壁寧國府的老太君都說,這幾日寧國府二太過分得是最舒心的,固然這些年過得不如何彆扭,但臨了總算見著了活蹦亂跳的嫡孫,也算是享了享嫡親之樂。
因著這個念想兒,餘氏帶著二姐兒和姚珊足足在城中轉了大半日。晚間歸去的時候,姚珊隻感覺轉的頭都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