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牆壁之上,繪有諸多玄門典故的彩繪,從張天師煉丹傳道到眾仙飛昇,色采斑斕,栩栩如生。無忌等人看得出神,彷彿置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玄門生長史中。那羽士在一旁講授:“吾派張天師以丹鼎符籙之術濟世,兼修品德真經,為天下百姓謀福祉。曆代天師謹遵祖訓,在此用心修煉,研習道法,龍虎山的一草一木,皆包含著深厚的丹道。”
待到山腳下,棄了馬匹,徒步登山。山間小徑蜿蜒盤曲,兩旁雜草叢生,卻難掩那股古樸的氣味。行未幾時,見一巨石,上麵刻有恍惚筆跡,小昭靠近細瞧,輕聲唸叨:“平常心是道……這莫非是禪師所言?”無忌點頭道:“恰是,這簡樸幾字,卻道出了禪法真諦。人生諸事,若能以平常心待之,不為外物所擾,便如同順水行舟,表情自開。”
世人又今後山走去,山間有洞,名為“天師洞”,傳聞便是張道陵當年修煉之所。洞前有一平台,平台上有一丹爐,雖已鏽跡斑斑,但仍能設想當年天師在此煉丹的場景。小昭走上前去,悄悄觸摸丹爐,說道:“這丹爐見證了天師的修行光陰,說不定還煉出過起死複生的靈藥呢。”逸塵笑道:“若真有那般靈藥,江湖上的恩仇情仇怕是要少量多了。”
趙敏在石桌上悄悄摩挲,似能感遭到當年禪師在此參禪打坐的氣味,說道:“這佛珠曆經光陰,想必承載了禪師無數的祈願與聰明。”說罷,盈盈下拜,世人見狀,也紛繁施禮,向這位禪宗大德致以敬意。此時,陽光透過茅舍裂縫灑下,構成一道道金色光束,仿若佛光普照,給這破敗茅舍增加了幾分崇高之感。
這一番看望佛道名勝之旅,於四人而言,不但是眼界的開闊,更是靈魂的修行。他們帶著從安仁馬祖道一禪師處與龍虎山張道陵修煉地汲取的聰明光芒,融入江湖,續寫屬於他們的傳奇篇章,讓那佛道之光,在武林當中連綿閃爍。
隻見群山環繞當中,龍虎山巍峨聳峙,峰巒疊嶂,山間雲霧環繞,仿若瑤池普通。山腳下,道觀錯落有致,紅牆黛瓦,在綠樹掩映下格外奪目。道觀大門上方,高懸的匾額上書“正一觀”三個大字,筆力雄渾,透著寂靜厲穆之氣。
而在龍虎山不遠處,有一座名為鷹潭的小鎮。相傳,這鷹潭之名,源於此地有一深潭,潭水清澈,常有雄鷹迴旋其上,故而得名。小鎮雖不大,卻因緊鄰龍虎山,沾了這玄門聖地的靈氣,非常熱烈。鎮中百姓,多以耕作、售賣山貨或是為來往香客、遊人供應食宿為生,日子過得倒也安穩平和。
張無忌、趙敏、小昭、逸塵四人,才離了峨眉山,那山中的清幽與塵事的騷動,還在心頭繚繞。此時正值初秋,金風送爽,六合間一片開闊,四人縱馬馳騁,心中忽地湧起一股豪情,既已踏入這江湖山川,何不順勢看望那些隱於塵凡的佛道名勝,也好讓心靈在這騷動人間尋得一處喧鬨港灣。
在龍虎山盤桓數日,白日裡或隨羽士誦經悟道,或看望山間古蹟秘處;夜晚則於天井當中,瞻仰星空,交換白天所學、所思、所感。趙敏聰明過人,對佛道經義諸多觀點常令世人麵前一亮;小昭和順虔誠,於纖細處感悟佛道慈悲,言語間儘是畏敬;逸塵勤奮好學,每有所得,便迫不及待與火伴分享,武功修為竟也在這幾日悄悄有進;無忌身負絕學,融會貫穿,常能從佛道之理中咂摸出武學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