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韻_(一) 黃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黃山不但天然風景娟秀,另有著深厚的汗青文明秘聞。自唐朝以來,就有浩繁文人騷人前來旅遊並留下詩篇,他們的詩句不但描畫了黃山的天然美景,還表達了對大天然的畏敬與歌頌 。

8、天都峰:是黃山三大主峰之一,以險要著稱,有“不到天都峰,不算登黃山”之說。

6、夢筆生花:位於北海景區,是一塊形似羊毫的奇石,中間有一株鬆樹,形似筆鋒。

黃山之美難言儘,一步一景一詩行。

到了唐朝,有一個傳說故事與黃山稱呼的變動有關。傳聞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的747年,他按照傳說中的中華民族鼻祖黃帝,將“黟山”改名為“黃山”,意為“黃帝之山”。這個改名行動能夠是為了記念黃帝的豐功偉績,同時也付與了黃山更加崇高和高貴的職位。

黃山的天然風景非常誘人,其四時風景各彆,各有特性。春季,黃山萬物復甦,山花爛漫;夏天,雲霧環繞,風涼惱人;春季,層林儘染,色采斑斕;夏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不管是哪個季候,黃山都能給旅客帶來無儘的欣喜和斑斕的風景。

5、西海大峽穀:是黃山最新開辟的景區,以險要的地形和壯觀的峽穀風景著稱。

2、飛來石:位於光亮頂四周,是一塊伶仃在山頂的巨石,因其形狀獨特,彷彿從天外飛來而得名。

12、玉屏樓:位於黃山中部,是撫玩黃山風景的首要地點,也是黃山景區的中間。

黃山成為馳名的風景名勝確切始於唐朝,這一期間的文人騷人對黃山的歌頌和描畫,為黃山厥後的名聲奠定了根本。

走在黃山的山路上,每一步都彷彿踏在汗青的長河中。那些摩崖石刻,記錄著前人的萍蹤,那些亭台樓閣,承載著先人的聰明。黃山,不但是天然的美景,更是文明的寶庫。

迎客鬆位於玉屏樓前,其枝乾伸展開來,彷彿在驅逐每一名到訪的旅客,是黃山的標記性景觀之一。

在明朝,黃山已經開端吸引了一些旅客和文人騷人的目光,但真正使黃山名聲大噪的是清朝康熙和乾隆兩位天子的巡遊。康熙天子在位期間,曾於1680年和1681年兩次巡遊黃山,他對黃山的天然美景讚不斷口,並命令修建門路和亭台樓閣,以便利旅客旅遊。乾隆天子也曾在1751年和1759年兩次巡遊黃山,一樣對黃山的美景賜與了高度評價,並留下了很多題刻和詩篇。

▲ 黃山的奇鬆,是這座山脈最為人稱道的天然景觀之一。這些鬆樹發展在險要的岩石上,麵對著卑劣的環境,它們揭示出了驚人的生命力。

到了宋朝,黃山的開辟和旅遊活動逐步增加。宋朝文人騷人對黃山的興趣更加稠密,他們不但在此留下了萍蹤,還創作了大量描畫黃山風景的畫作和文學作品。

每當雨後初晴,山巒間便升騰起層層雲霧,它們隨風飄零,時而輕柔如紗,時而厚重如棉,將黃山打扮得如夢如幻。

鬆濤陣陣迎客至,雲海茫茫掩仙蹤。

初識黃山,是在一幅幅傳世的水墨畫中。畫家們用最繁複的線條,勾畫出黃山的骨骼,用最淡雅的墨色,襯著出黃山的神韻。當時,黃山於我,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悠遠的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