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紮策馬來到傳法台前,將劍尖上挑著的那顆人頭朝前排百姓一撂,翻身下了馬,抬眼看了看傳法台上已候立著的兩排漢人和尚,操著吐蕃語向身邊的阿誰公鴨嗓音的漢人男人嘰哩瓜拉地說了一通話,而後一縱身,直接竄上了傳法台。(未完待續。)
“納紮將軍到了,台下諸人如再有口出不遜者,一概殺無赦。”納紮身後,一個公鴨嗓音的漢人男人尖聲高叫道。
錢大順向那些在傳法台四周站崗保護的軍士投去了一個不屑的目光,答道:“兄弟,你冇瞧見這些人手中拿的都是冇有槍尖、戟頭的棍棒嗎?他們哪,都是吐蕃人以傀儡天子李承宏名義招驀來的漢人孬種,現在統歸涼州刺史統轄,實則就是吐蕃軍的擋箭牌,看門狗。”
為了能夠在大集會上占有無益的位置,十一月初十那天,,剛過四更天,來興兒、江中石異化在一群牧馬人當中,就跟著錢大順解纜趕往了天梯山。
“涼州刺史部下的這支步隊現在有多少人?他們和城裡的吐蕃軍相處得如何樣?”
因而,為爭奪屆時在天梯山下能和貢布上師見上一麵,來興兒會同錢大順、江中石一道,對大集會那天需采納的行動,做出了周到、詳確的安排、擺設,又用飛鷂傳書的體例將共同業動的要求及時通報到了其他四五個分司牧幫手中,隻待十一月初旬日那天,各處人馬相互共同業動,以期在吐蕃活佛佈道傳法的大集會上有所收成。
天梯山坐落於涼州城南四十多裡的黃羊河邊,山勢巍峨險要,山顛積雪長年不化,構成了一道聞名景觀――天梯積雪。天梯山石窟向有中國石窟鼻祖之稱,據史載,公元439年,北魏滅北涼,曾從姑臧遷宗族吏民3萬戶到平城,此中有僧侶3000多人,充分反應出涼州自東晉以來佛教昌隆的景象。
來興兒明白了,如此看來,這回吐蕃人出兵侵犯西疆諸州城,公然不像以往那樣,攻進城中,燒殺劫掠一番即迅即撤離,他們竟然在本地招募漢人從戎,當場彌補起兵員來了。
來興兒聽錢大順說完這個訊息,心中更加信賴,這位來涼州佈道傳法的吐蕃活佛多數就是被吐蕃人奉為國師的貢布上師。
從四周八方會聚到天梯山下的百姓越來越多,有人躲在人群中大聲衝台上叫道:“我說師父們,你們不知明天是吐蕃的和尚來我們涼州唸佛嗎,如何也跟著湊熱烈?”
“大哥,明天不是由吐蕃活佛來佈道傳法嗎,如何台上這會兒俄然來了這麼多的漢人和尚?”來興兒不知吐蕃人演得這是哪一齣戲,利誘不解地問錢大順道。
一人發聲,群起呼應,頓時之間,台下便熙熙攘攘地亂成了一團。台上幾位賣力保持現場次序的吏目見狀,忙朝台下的人群厲聲嗬叱道:“吵甚麼吵,要叫吐蕃人聽到了,方纔開口胡說八道的,一個也活不成。”
來興兒等人跟著世人回身朝台下人群的火線望去,遠遠地瞥見一名頭戴皮帽,身裹魚鱗軟甲的吐蕃少年正用手中長劍挑起一顆血淋淋的人頭,策馬分開人群,朝著傳法台走來。在吐蕃少年身後,是兩隊全部武裝的吐蕃重裝馬隊。
另有的乾脆直接嚷道:“現在我們都成了赭麵左衽的蠻人,你們這些削髮人莫非也跟著改信蠻教了?”
見來興兒對這支效命於吐蕃人的漢人步隊如此感興趣,錢大彆扭真地想了想,遊移地答道:“平常城裡城外的百姓對這群人非常瞧不上,背後裡都叫他們‘蕃狗子’,詳細的人數嘛,也就在幾百人吧,這年初雖說是兵荒馬亂的不消停,可但凡是好人家的孩子,誰情願背棄祖宗,去為吐蕃人效命呢?至於他們與吐蕃軍的乾係嘛,眼下倒還冇傳聞他們之間起過甚麼摩擦,不過據每次到城中集會的景象看,彷彿這支步隊的統領――涼州刺史大人對吐蕃軍很有些牢騷,以為他們手伸得太長,管得過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