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門大開著,門前有一片收割過的玉米茬子,院裡是荒草蓋地,房屋傾頹。殘牆上模糊可見“辦理”二字,說瞭然這座村廟曾經有過的用處,現在已一無統統,也一無可看。
龐莊位於沁水和高平的交界處,現在附屬沁水胡底鄉。過了高平放馬嶺,就進入了沁水的地界。一起上沿公路邊看足了新鄉村的粉牆新樓,沿路向老鄉打問龐莊在那裡?老鄉問,去龐莊找誰呢?我們說不找誰,就去看看。老鄉說,龐莊不剩幾戶人家了,荒了,冇甚都雅的。就在胡底前麵,疇昔就是。
2013年的初冬的一個週日,大風颳得昏入夜地,視野中一片灰濛濛的。“霧霾”,成為了邇來利用頻次最高的熱點詞彙。
我說:“這麼好的處所,清算補葺一下可招攬城裡人來休閒度假,不比這麼荒著好嗎?”
鵠立在河灘上的新屋子緊挨著公路,交通比本來要便利一些。卻遠冇有窩在山窪裡的穩氣藏風,也冇有老村莊凹凸錯落的美感。老樹老屋子所儲藏的那份汗青厚重感是新鄉村不成能有的。
鄉間的天空被大風颳出了藍色,大氣通透,恰是拍照的好光芒。
我問:“住在河灘裡四周不靠,你們就不怕發大水嗎?”十多年前沁河發大水的事情我是傳聞過的,很可駭。
老鄉奉告我們,這個村莊的人家有李姓和張姓兩大姓。彆看村莊小,本來的人丁可很多,有將近二百人,分兩個出產大隊。這個村裡曾經出過一個初級乾部,姓李,是位中心委員,現在也退了。你們看到村口那座門樓了吧,那座門樓上麵的一層新閣樓和河灘裡的堤壩都是這位官員出資修建的。龐莊搬出去的人都到了上麵,和胡底歸併了。
沿著門樓前麵的一條坑窪不平的石徑,走了冇幾步,又是一個陳舊的矮小門洞。門洞由石頭砌就,看上去有了些年初,充滿地老天荒的落寞。走過門洞,龐莊的真容展現在了麵前。畫家口中斑斕的小村莊,已然成為一片廢墟。村口聳峙著一棵古槐,被一圈鐵柵欄庇護了起來,樹身上釘著一塊鐵皮做的牌子,上麵的筆墨申明這棵老槐樹有1200年的樹齡,由此能夠想見龐莊的汗青。
龐莊太小,不大一會兒就走完了全部村落。而後沿一條巷子走到了山上。站在山上俯瞰龐莊,能夠看到全部村莊的全數表麵。拍照間過來一名本地村民,才知這個村莊一小我都冇有了。本來還剩一名白叟,這位白叟不久前也歸天了。老鄉說,龐莊人搬家的時候早了,二三十年前就開端陸連續續搬了。搬下去的新房也翻修了兩回了。
忙完了一本雜誌的點竄後,有了餘暇。聽著窗外的風聲,我又想起了龐莊,因而,顧不得天冷風大,打問清詳細方位後,迎著一起翻飛的落葉,驅車向龐莊解纜了。
走到胡底,向右,拐進一條巷子。被一座新舊參半的小小門樓擋住了來路,按老鄉的先容,過了門樓就是龐莊了。車是走不疇昔的,我們把車停在門樓內裡,步行走了出來。
老鄉說的上麵就是胡底鄉,遠處看疇昔新嶄嶄白刷刷的一片。房屋大多建在鄰近公路的河灘。河叫龐莊河,是一條季候河,每年夏季雨後有水流過,平時也就一條亂石河灘。
兩位年青婦女走了過來,覺得是本村的村民。一問才知是河南民工。她們在這裡修建一條高速路的涵洞,這條涵洞從龐莊村邊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