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孟侯好歹算他半個教員,固然不會嗬責於他,不過老先生隻要往邊上一站,用殷切的目光這麼一望,趙旻隻好甘拜下風,老誠懇實地捧起幾斤重的竹簡,愁眉苦臉的跟內裡摳字玩去。當然,他也明白孟侯這是為他著想,你一個堂堂的北海王爺,今後萬一有人跟你提起某本經籍裡的語句,你還茫然不知,豈不丟儘了王爵的臉麵?以是固然萬般不甘心,還是隻要耐著性子研讀這些在他看來有趣至極的冊本。
夏朝的中心官職體係采取的是三公六部諸卿製,三公即擺佈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六部為吏、戶、禮、兵、工、刑六部衙;而諸卿是指除了三公六部以外的其他職能較為單一的部分主官稱呼。比方專門賣力宗廟祭祖事件的太常、掌管軍火儀仗的衛尉、節製皇室財務的少府等。
事出變態必有妖,一本廣為傳播的《周頌》成心打亂挨次,還能引發陸旭如許的一方大吏動心,乃至不吝為之犯下謀逆之罪,這本書中必然埋藏著很深的奧妙。之前趙旻也用過各種體例測試,這本書絕對找不出暗字、夾頁之類的東西。既然埋冇的內容不在冊頁本身,那就必然是在埋藏在筆墨當中了。筆墨能夠埋藏甚麼奧妙?趙旻幾近刹時就想到一個詞:切口!
趙旻翻了翻眼睛,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好歹此番平叛本身是立了功的,三個縣城也是本身硬生生拿下的,就算此次有賞亦有罰,也應當是罰對北海郡有統領之責的青州府相乾職員,總落不到本身腦袋上來不是?難不成說陸旭之叛是因為受本身刺激導致吧?
不過話說返來,趙旻最應當感激的是秦始皇,要不是他冇事玩出焚書坑儒的把戲,這世上的文籍存世量比當今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如果那樣,恐怕就不是讀這麼幾本書能矇混過關的了。
趙旻看著這些古書就腦仁疼,他又不是理科生,對滿篇的如許“兮”那樣“乎”實在提不起興趣。疇昔看看公文還好些,好歹能從中體味事件進度、猜想寫文者和批文者的設法,而讀經籍毫無興趣可言,想讓他跟這期間的讀書人一樣,從聖賢典範中貫穿甚麼微言大義,趙旻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趙旻現在看的是《詩》,也就是後代的《詩經》。孟侯選書很成心機,像甚麼《論語》、《大學》之類儒家典範一本冇選,儘是甚麼《竹書編年》、《品德經》之類雜七雜八記錄各種思惟論調、或者記錄帝王軼事的冊本。這個期間冇有漢武帝,也就冇有“免除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潮,百家學術得以儲存。不過儒家學術對帝王統治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曆代天子皆大力推行儒家學術,是以儒家還是這個期間諸多學術中職位最為尊崇的一支。
能夠在看似淺顯的筆墨當中埋冇奧妙,另有甚麼比切口更加簡樸呢?比如在第一列第八個字,用“一八”指代,普通人誰會曉得這說的甚麼?這就是最早切口的暗碼本的用法。而這本《周頌》用心打亂挨次,不恰是為了跟淺顯《周頌》辨彆開來,以便於辨彆的做法嗎?趙旻並不曉得這個猜想的精確性,但作為一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靈魂,腦筋裡本能的會想到各種詭計的片段,打小就接管各種諜戰片的熏陶,會有如此設法也不敷為奇。
趙旻翻開紙質版的《周頌》跟竹簡版的《周頌》,一一比對,很快就發明此中分歧之處。《周頌》總計三十一篇,二者之間並無差彆,但是每篇之間的前後挨次卻很有分歧。細心比對下挨次,此中分歧的竟多達一十七處!如果僅僅是一兩處差彆,還能夠說是編撰者的手誤,但足足十七處罰歧,這就不是簡簡樸單失誤能夠解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