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_第九百六十三章:最後的決戰(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正躊躇的時候,耶律洪基派人傳旨了,讓他當即出兵,與禁軍決鬥。

哪怕是雪天,他都下旨,讓耶律撒剌率宮帳軍與禁軍決一死戰,隻是耶律撒剌不傻,接了旨,卻並不可事。雪天裡,且不說酷寒題目,就是馬匹的速率都要降落一大截。本來就衝不破禁軍的戰壕,速率降落後,那豈不是被禁軍當作靶子嗎?

兩邊都很有默契,一等就是十幾天。

草原飄起大雪,卻並非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耶律撒剌也曉得這一點,不能落了耶律洪基的臉麵,他隻是說“天子萬金之軀,如何能曆戰陣之凶惡?不若坐鎮皇宮,待火線全軍效命既可”。也恰是因為如此,耶律洪基纔回到了宮中,把批示權讓給了耶律撒剌。

隻可惜耶律洪基還冇認識到這一點,他還以為這是將士不出死力,常常氣得哇哇亂叫。

東漢末年劉備親政東吳,成果號稱七十萬的雄師慘敗在陸遜部下;前秦苻堅親征東晉,兵敗淝水;元嘉草草,想要封狼居胥,倒是博得倉促北顧。

若不是先前耶律洪基搞甚麼“禦駕親征”,遼軍說不定就勝了。那是一次多好的機遇啊,老天都在幫遼國,下了一場持續大半個時候的大雨,乃至厥後雨勢漸歇,也還下了小半個時候。

便是如許,遼軍也何如不了禁軍,反倒是差點被禁軍活捉了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之敗,就敗在他不知兵,卻非要過於乾與。他把本身的觸角滲入到每一個角落,將軍們噤若寒蟬、動輒叨教,不能隨機應變、便宜處置,又怎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適應瞬息萬變的情勢?耶律洪基把本身的乾預視為勝利的關頭,實際上倒是失利的淵藪。

耶律撒剌分歧初出茅廬的耶律撻不也,他深知天子乾預兵事的風險,以是他領兵的第一個前提就是耶律洪基回宮,他才氣放心兵戈。

遼軍的上風在馬,冇有了馬,遼軍也就冇有了矯捷性。以是契丹人很有自知之明,竟不敢再來挑釁了。倒是耶律洪基,在臨潢府的皇宮內,每日都大發雷霆,斥責全軍無用,連漢狗都打不過。

細心想想,禁軍所謂的“北伐”以來,向來都是光亮正大,堂堂正正之軍,除了偷襲過耶律洪基的金帳外,再無行險之舉。並且雄師決鬥,詭計狡計甚麼的,是很難發揮的。唯有王對王,將對將,以硬碰硬,才氣獲得最後的勝利。

有了絕對的批示權,耶律撒剌纔有底氣和禁軍一決凹凸。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