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_第四百四十二章:有苦不能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黃瑋頤說了遵旨,心中倒是有磨難說。他身為京兆府尹,小天子冇究查他的瀆職都算仁慈了。這等胥吏作歹,他不成能不曉得一絲端倪的。小天子悄悄巧巧放過他,擺瞭然就是奉告文官們,黃瑋頤是朕的人,朕說他冇事就冇事。被硬生生綁上了小天子的“賊船”,黃瑋頤心中的苦,又有誰曉得?

周延華這是在用蕭規曹隨的典故,點瞭然祖宗之法不成變。更深的意義是說,禹、湯、文、武是儒家稱道的上古亂世,自不待言。周延華所稱道的高帝、宣帝期間,特性是吏治腐敗,與民歇息,輕搖薄賦、國富民安。而他所貶抑的武帝、元帝期間,窮兵黔武,百姓兵役沉重;苛取於民,民陷水火當中;華侈無度,破鈔钜萬;國勢衰敝,海內浪費,統治次序極不穩定。

陸承啟徉怒道:“這也不可,那也不可,你們教朕如何做?”

如果冇有點墨水,還真不曉得周延華在說甚麼。

周延華正色道:“興教養,興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此人君之仁也。曉得誼,識安危,彆賢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惟道地點,斷之不疑,奸不能惑,伎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人君有此仁、明、武三德,則國度暢旺,百姓安居,亂世可期。”

聽了周延華的話,陸承啟冷冷地說道:“朕觀天下,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蠻夷,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民風日以衰壞。究其啟事,不知法度、犯警先王之政,而所謂法先王之政,隻法其意罷了。朕視時勢之可否,而因情麵之患苦,變動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有何不當?賴非蠻夷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又當如何?”

陸承啟嘲笑道:“那朕的子民呢?天下士子多,還是百姓百姓多?吏治廢弛,首當其衝便是貧苦百姓。若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朕的江山要還是不要?荒誕!朕說過,誰跟朕的百姓過不去,朕就跟誰過不去!這京兆府的惡吏,眾卿難道不知?天子腳下的京兆府尚且如此,天下又會崩壞到多麼局麵?朕……”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齊刷刷地跪在地上,說道:“陛下不成!”

陸承啟笑了笑,說道:“那周卿以為,朕該如何做?”

周延華上前一步,端著朝笏說道:“今陛下行新法,光逆疏其短長。邇英進讀,至曹參代蕭何事,帝曰:‘漢常守蕭何之法穩定,可乎?’對曰:‘寧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漢武取高帝束縛紛更,盜賊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成變也。太祖之時,閒居無事,常召侍從近臣與之安閒講論萬事,至於文武朝士使臣選人,凡得進者常常召之使前親加拜候,勉強詳細,無所不至。以是然者,一則欲使下情上通,無所奎蔽;二則欲知其人可否才器所任是以黝險取否,皆得其宜,承平之業,由此而致。”

文官們看到小天子是真的怒了,左諫議大夫雲楓趕緊說道:“陛下息怒,唯今之法,隻消收回新政既可。天下士子,無不歡顏。陛下名譽,也更顯盛隆。”

京兆府尹黃瑋頤一聽,趕緊端著朝笏出列道:“臣在!”

“那周卿所奏何事?”

“黃卿說說,這幾日所查惡吏,可與真相有甚麼出入?”陸承啟淡淡地說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