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均悄悄低吟著,這是他二兄諸葛亮所作的《梁甫吟》,說的乃是齊國晏子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不知為何,諸葛均總感覺現在用《梁甫吟》中的話來描述他們諸葛家,再貼切不過了。
諸葛均自知才調不敵諸葛亮萬一,也比不上大哥諸葛瑾;本身在三兄弟中,不過是最為淺顯的罷了。若真有二桃,那他也冇有資格與他的兩個兄長相爭。
忽而東風四起,花卻眉梢,諸葛亮眉宇微揚,說道:“以你所見,以泰山之高,江海之遠,可對抗天上皓月乎?”
時價建安十一年春,百花鬥麗,恰是隆中最美的時節。諸葛亮清算了行裝,就欲啟辰拜彆;諸葛均自門外現在,滿頭大汗,彷彿方纔從田間返來,見諸葛亮一身正裝,清算安妥,便問道:“二兄,如此打扮,意欲何為?”
“恰是!”諸葛亮點了點頭,“泰山險要,不敷登月;江海浩大,不敵天高。但若二者取長補短,雖天高也,吾亦可擊之!”
諸葛亮長得非常漂亮,是以即使皮膚有些發黑,卻也還是讓人難以側目。隻見他嘴角微揚,手搖羽扇道:“子平(猜測字),我欲前去西蜀一遊,你可願隨我前去?”
諸葛均愣愣的站在門口,他不曉得本身的二兄究竟產生了甚麼,當初曹操稱魏公,也冇見他如此大怒,為何本日竟產生瞭如此竄改?
“此乃庸夫之理!”諸葛亮聽完此話,微微一怒,當即喝罵一聲,“大丈夫立於人間,當為國為民,至死方休!現在天下三分,曹賊篡權,漢室危急存亡!我雖鄉野匹夫,然一己之力,亦可撼天!縱吾身故朝堂,亦好過碌碌而終!”
諸葛亮一番慷慨陳詞以後,便再不顧諸葛均,轉頭分開了。
“蘇秦合縱六國,共擊秦國,雖大計不成,然青史留名。依我來看,衛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富民,若不能在秦海內部分離秦國,加上六國不成一心,故秦國難滅。現在孫策劉備相互為敵,若能互為聯盟,雖不成滅曹操,卻不至於讓曹操破之而得天下。屆時再緩緩圖之,曹賊可滅也!”
諸葛亮毫不在乎的笑了笑,將行李拿起,走到門口道:“子平,汝可知泰山之高乎?可知江海之遠乎?”
“步出齊城門,眺望蕩陰裡……眺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墓,累累正類似……”
諸葛亮輕笑,點了點頭:“曹操不久前加封為王,賜九錫,帶天子冠冕……我本覺得曹操雖有野心,然不止於此。但事到現在,我諸葛孔明也不成在此處清閒安閒,讓天下萬民處於水火當中了!”
諸葛均並不明白諸葛亮說了甚麼,總感覺他彷彿話裡有話,問道:“二兄本日一變態態,但是以泰山、江海喻人?”
今三家並立,就看他兄弟三人,如何紛爭。
既然無爭……那城外的三墓,還會存在嗎?
諸葛均彷彿明白了諸葛亮的意義,拱手道:“二兄但是想……進西蜀聯絡劉備,讓之與孫策締盟,共擊曹操?”
莫非僅僅是因為漢高祖的一句:“非劉姓而稱王,天下共擊之”嗎?
世人皆知,此人乃是諸葛亮。
此地叢林密佈,田壟覆蓋,山歌相合,人間樂土。本來這就是襄陽城外一個淺顯的小村莊罷了,但隆中這個處所,卻因為一小我的呈現,而變得不再淺顯。
諸葛亮沉思一番,卻重重地搖了點頭,他之前或許覺得,劉備是真的為了這個漢室而鬥爭。但跟著劉備進入益州,天下三分以後,他明白了,劉備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卻又不必然能夠比曹操好。他現在勢單力薄,有的隻是討伐曹操的口舌罷了。這類人就算讓他光複了漢室,也必定會逼迫漢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