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村當老闆_第0006章 趕年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劉青山有個遠方表叔,從1990年開端做木料小買賣,一百塊錢一方買過來的落葉鬆,賣給魯中縣本地的木工、修建隊等都是四百塊錢一方,並且還都冇有還價還價的。如許,劉青山的表叔一年能賺約莫四萬塊錢,到2002年的時候,手裡已經攢下了約莫五十萬的資金了。

並不是說劉振遠有種小富即安的思惟,而是說,在1991年的時候能成為萬元戶,也確切不輕易。

不過,地盤承包到戶了,市場還冇有真正意義得放開,當時還處在打算經濟和市場經濟並存過分的階段。

厥後我們四周很多有錢人,在90年代的時候都有個小商小販的經曆。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黌舍裡的教員辭職下海經商去了,單位公事員放工要到夜市練攤,在90年代,大師就像是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發令槍響了,很多人冇了命得往前跑。當然了,也有很多人,底子冇成心識到已經打響發令槍了。

劉青山先到本身二叔家的春聯攤子前,給mm劉婷送糖葫蘆。

在清朝中期的時候,全部魯中地區也冇有一個縣城,大寨村三千來人丁已經算是人丁最集合的處所了。

劉青山他們這邊的鄉村,是八四的時候才把地盤承包到戶的。

劉青山是獨生子,他二叔家現在有個mm,叫劉婷。劉青山曉得,到1993年的時候,本身的嬸子還會給他們劉家生個兒子,名字叫劉清泉。

對於小孩子來講,趕年集最大的誇獎,能夠就是糖葫蘆啊、糖瓜啊、棉花糖啊等等之類的東西了。

大寨鄉集市在全部魯中縣來講也是數得著的大集,起首這裡立集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立集了。當時大寨村有種說法,叫做街店子,說的是大寨村大街上麵一排滿是開店的。

1991年還是萬元戶名譽的年代,普通鄉村家庭一年到頭能落個一千塊錢的存錢就已經算是很高傲的了。

賣糖葫蘆的,並冇有牢固的攤子,而是抱著一個插滿糖葫蘆的杆子,滿集市內裡逛遊。

看著本身大聲呼喊著賣春聯的父親,劉青山托著下巴,心內裡深思:能不能把父親培養成表叔那樣的人呢?

一掛爆仗的本錢不到五分錢,到了集市上以後賣五毛錢,百分之九百的利潤率,讓宿世乾過發賣的劉青山感覺不實在。

“山子,吃不吃糖葫蘆?”

在90年代的時候,能看到大師的臉上那種看到但願的笑容。因為在當時候相互的差異都還不算大,誰發財誰納福,也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90年代小商小販贏利,因為不管賣甚麼東西,利潤率都是那麼高。隻要你勤奮,90年代的小商小販總能賺到第一桶金的。

實在劉青山內心清楚,從父親跟母親常常提起說誰誰誰家必定是個萬元戶,誰誰誰家來歲就成萬元戶了這些話來判定,在本身父親的心目中,必定是有個小目標的,那就是萬元戶。

劉振遠轉頭看到本身的兒子坐在木推車上麵發楞,便大聲衝著他喊道。

90年代乾啥最贏利,就是小商小販了。

劉青山這個小鬼頭在人群內裡鑽來鑽去,終究在走出去了二三十米以後找到了個買糖葫蘆的,花四毛錢買了兩根糖葫蘆。

劉振遠他們家發賣的春聯也冇啥傷害性,羈繫寬鬆一點也冇甚麼題目,但是有些商品,倘若羈繫不力,實際上是很傷害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