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女方這邊主如果請自家的親朋老友,男方不參與,然後收的禮金插手到陪嫁當中,送親時一起給男方家送去。
大姑爺交完禮品回言:“穀旦良辰,來到府門。仆人咐托,過府儀程。來到貴地,氣象一新。大家和藹,很講禮性。男榮女貴,壽有千春。親家親家,似若瓜藤。”
幾個老太太提及家長裡短就冇完,李君閣又去看接親班子的安排。
其糖五顏六色,各形百般:有豬、牛、羊、馬、雞、狗、貓、兔;有苞穀、南瓜、茄子、蘿蔔。以示五穀歉收,家畜暢旺。
良子生得白,嫁給黃家客!
大力媽笑道:“三十多年看著篾匠長大,楞冇看出來他還是小我物,還是良子丫頭眼毒啊。”
鴨子下田打哈哈,雞公下土啄枇杷!
就見思信叔對大姑爺作了一個揖,說道:“我今接路,受主所托。先生辛苦,我把揖作。禮節當行,撇脫撇脫。”說罷一個鞠躬,將請柬交給了大姑爺。
“玉輪走,我也走,走到我孃家門口!
隻要三姐不會梳,黃毛辮子甩悠悠!
因為這場婚禮男女兩邊的親朋根基上都是一個村的,是以女方這邊就不消辦席謝彩禮,簡簡樸單做了頓醪糟雞蛋粉子算完事。
銀子二百兩,爹媽捨不得!
兒歌更是一會兒一首,淨是調戲篾匠叔的。
這就讓人啼笑皆非了。
隻要三姐最不利,拖根扁擔搭涼床!
最忙活的還是劉三高的油廚班子,光湯都吊了三四口大鍋,蒸菜籠子也有四五個灶台。班子一幫人忙得就像陀螺一樣亂轉。
要不就是:
接下來交代禮品上也有一番禮節。大姑爺向女方交禮時,女方知客司思信叔還要假裝指責:“先生善為辭說,攀親原靠媒人。久聞親戚仁義,這回纔不蕭灑。禮品也要象樣,這又太為陋劣……”
隻要哥兒不爭氣,打爛噶公紅花碗!”
奶奶也笑道:“當真是好婚事,良子他們家也是篾匠,這還真門當戶對了。”
忙到淩晨,迎親步隊就該解纜了。
二毛劈劈啪啪放起了鞭炮,嗩呐吹響銅鑼打起,篾匠叔穿得周吳鄭王的,後邊跟著旗鑼傘轎,彩禮背篼,接親抬盒,押禮先生,媒公媒婆,這就解纜了。
枇杷葉子翠,活象良子妹!
押禮先生也不是善茬,窮的就會說:“愚兄家道寒,製不起嫁妝。冷熱粗布衣,略略有幾件。都是好親戚,大師撇脫點。就是有簡慢,總望其笑容……”